首頁>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追“新”逐“質” 一馬當先
——走進深圳光明科學城
從日本東京的筑波科學城、德國慕尼黑科學城,到北京懷柔科學城、上海張江科學城,再到重慶成都的西部科學城、武漢東湖科學城……當前,科學城正在成為各大城市追逐新質生產力、布局重大生產力、打造科技創新中心、參與國際科技競爭的主力軍。
2019年,深圳光明科學城從成立伊始,就肩負著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
2020年獲批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隨后又獲得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承載區的定位,成為少數集科創“雙中心”核心承載區于一體的區域。幾年來,光明科學城先后布局鵬城云腦Ⅲ、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二期)、合成生物研究設施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以及11個前沿交叉研究平臺、2所省重點實驗室,總量位居國內第一梯隊,吸引了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深圳理工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深圳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等一批以前沿科學、新工科、新理科、新醫科為主的高校及科研機構。
2023年6月,國內首部科學城專項法規《深圳經濟特區光明科學城發展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為光明科學城建設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科研成果從“書架”走上“貨架”
隨著科技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光明科學城的科技創新實力不斷增強,迅速成為“從0到1”的重要策源地和“從1到10”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的“試驗田”。在這里,一種新的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模式正在引領新風向:科研端到產業端距離不斷拉近,科技轉化協作效率大大提升。
走進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記者發現樓上的“白大褂”和樓下的“西裝”們都在緊張忙碌著。“我們以科研服務產業,以產業反哺科研,邊研究、邊產出、邊應用。”國家生物制造產業創新中心總經理、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光明區政協常委羅巍介紹,“樓上”科研人員開展原始創新,支撐產業進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樓下”孵化器企業聚集,對原始創新進行工程技術開發和中試轉化,推動科技成果沿途轉化,進而實現產業化。“樓上樓下串個門,也許一個創意就被激發,一個轉化堵點就被打通,極大縮短了科研成果轉化周期。”羅巍說。
物理空間拉近的背后,更是新質生產力要素之間的融合打通。從產業鏈到創新鏈,企業家們帶著市場需求而來,成為“出題者”。從創新鏈到產業鏈,科研人員從實驗室“象牙塔”中走出,當好“答題者”。超450家合成生物企業參加創新中心遴選,落地企業58家,估值約262.3億元。
2024年7月,與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一路之隔的國家生物制造產業創新中心啟動建設,這標志著我國生物制造領域首個國家級產業創新平臺正式落地深圳。
隨著從大設施到科研院所、創新載體等“拼圖”的不斷補齊,光明科學城闖出一條科研經濟新路的底氣越來越足。
當前,光明生物醫藥創新中心(灣有引力)已對接相關意向入駐企業和項目100余個,簽約入孵企業13家,入孵率超50%,總融資額超6000萬元。
科研靈感和應用場景的深入結合,更好解決了科研和產業“兩張皮”的問題,讓越來越多的科研成果從“書架”走上“貨架”;創新平臺建設模式的百花齊放,將充分發揮科研院所、企業、地方的創造力,整合多方資源,催生更多可復制的“深圳經驗”。
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光明區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轄區已形成超高清視頻顯示、高性能材料等千億級產業集群,高端醫療器械等500億級產業集群,集聚百億級企業9家、上市公司35家、國高企業2151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902家、“小巨人”企業85家。
保持“敢為天下先”的銳氣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依托科研平臺產出重大科研成果,也將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提供人才后備隊伍。
“我們希望把深理工建設成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里的一所胸懷寬廣、開放的大學,建一個學院、成一流學科、強一片產業。”深圳理工大學籌備辦主任、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創院院長樊建平說。
從深圳理工大學綜合樓望出去,不遠處是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和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大科學裝置。左側,是衛光生命科學園,園區內落有深圳醫學科學院。
2024年8月,深圳醫學科學院迎來首屆SMART PhD Program博士研究生。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顏寧鼓勵同學們保持“敢為天下先”的銳氣,在科研上“肆無忌憚”,在恪守科研規律和學術道德的前提下,敢闖敢試。
這里“精裝修”實驗室兼具實用性和人文關懷。3層空間里,共享實驗設備已陸續入駐,研究人員正開展樣品制備、結構解析等技術服務。
“建設好場地硬件的同時,我們一直在努力打造‘科研無憂’的軟環境,‘一站式’服務人才,讓科技人員全力投入到創新研發中去。”該院院長顧問徐雪蓉對記者說。
更多的自主權、多元資金籌措機制等元素,讓這家新型科研機構在逐夢的道路上輕裝上陣。
創新與務實并存,情懷和夢想齊飛,在光明科學城逐夢的人才越來越多。目前,深圳光明區已集聚院士50余名、各領域高層次人才超2800人、科研院所人才超7000人,人才總量超18萬人,人才密度位居全國各城區前列。
為人才發展和發揮作用提供最佳的環境,光明科學城努力打造科研無憂、創業無憂、生活無憂的環境。
徒步虹橋綠道,揮槳茅洲河上,徜徉如潮花海,觀賞一流演出……科技范和田園風、文化味水乳交融,靈感或許就在不經意間迸發。光明科學城正在成為一座充滿未來感又不乏煙火氣的現代化新城。
光明科學城在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方面的創新實踐,在國家高端智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公共經濟研究所所長汪云興看來,為深圳乃至大灣區探索出一條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政策鏈緊密協同,相互促進,同頻發展的新路徑。
“光明夜話”共話科學城光明前景
“近三年來,國內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業,有40%落戶深圳,其中又有80%的企業集中在光明區。”羅巍說,自己算是光明區合成生物產業從萌芽到初興的一名見證者。
隨著國內外各地科技競爭加劇,如何通過光明科學城的優質創新資源賦能中國合成生物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這是他作為一名政協委員履職的關注焦點。
羅巍和光明區的政協委員們多次深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灣實驗室、深圳理工大學、中山大學等科研機構、產業園區、高校開展專項專題調研。2024年年初區政協全會上,他作為執筆人提出《關于加快推動國家生物制造產業創新中心建設,推動光明區打造生物制造產業高地的建議》提案。
2023年以來,光明區政協舉辦多場“光明夜話”活動。“光明夜話”協商交流平臺是光明區政協立足專門協商機構重要定位,充分發揮政協聯系面廣、委員代表性強和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優勢而專門打造,邀請區委、區政府領導、相關職能部門負責同志和來自各個界別的政協委員、各個領域的專業人士一起交流探討,共話科學城“光明”前景。
在這個協商平臺上,羅巍就“加快國家生物制造產業創新中心建設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分享了自己的觀點,為光明科學城進一步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型企業孵化提供新思路。
“委員和嘉賓提供了多樣的視角,提出了很多好建議。在研究端與產業端‘雙向奔赴’的過程中,我們要串珠成鏈,強化頂層設計、打造良好生態,讓各種資源在此發生‘化學反應’,促進‘政產學研’的全新貫通。”光明區委書記蔡穎在參加“光明夜話”時表示。
光明區政協委員一直高度關注科學城的建設和發展。自區政協成立以來,收到科學城建設發展相關提案52件,有效推動支持合成生物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等系列政策出臺、促進科研經濟規劃及配套政策項目落地。
其中“加快建設概念驗證中心及中試放大平臺,推動光明區未來產業集聚發展”的提案由區委書記領銜督辦,推動了中國計量院深圳創新院、中國科學院先進院腦所等科研機構建成精密儀器、腦科學等領域概念驗證中心并獲市級認定,促成了全國首個生物制造領域的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和深圳首條總投資超15億元的MEMS中試線落地光明。
作為先行示范區,深圳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一馬當先”,而作為深圳最重要的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之一,追“新”逐“質”更是光明科學城的使命所在。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光明科學城將為深圳、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做出更多原創性、顛覆性創新成果,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更大力量。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