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回望二○二四科技高光時刻
開啟未來無限可能剛剛過去的2024年,是意義非凡的科技征程之年。
這一年,全國科技大會盛大召開,為科技強國之路錨定清晰方向;時隔22年科普法完成修訂,科普與科技創新實現“齊步走”;這一年,嫦娥六號飛向月球,實現世界首次月背采樣返回;人工智能領域春潮涌動,為科學發現的進程按下加速鍵,不僅開啟全新的認知視野,也飛入尋常百姓家……
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生活;創新,從未止步,正開啟無限可能。
為科技強國之路錨定方向
——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在京召開
2024年6月24日,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和中國科學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等頒獎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必須充分認識科技的戰略先導地位和根本支撐作用,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50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49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48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2項,其中一等獎8項、二等獎54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39項,其中特等獎3項、一等獎16項、二等獎120項;授予10名外國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景虹:
我在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倍感振奮。這為我們開展科學研究指明了方向,鼓舞了科學研究工作者勇于攀登、探索和挑戰未知世界的熱情。我們一定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積極探索,加強組織,把科研人員的研究興趣和國家戰略需求緊密結合起來,按照基礎研究規律,深入研究,形成更多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基礎研究成果,同時發揚科學家精神,勇于擔當奉獻,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才智。
打造全民參與科普盛宴
——科普法完成修訂
2024年12月2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簡稱科普法),這是該法公布施行22年以來的首次修訂。
2002年,我國頒布了世界上唯一的一部科普法,為我國科普事業的發展提供法治保障,促進國家科普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進入新時代,科普面對的環境、承擔的使命都已發生重大變化,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時代課題對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普法立法之初的理念、使命和任務亟須根據新的發展形勢、新的科普需求和科普面臨的新問題加以完善,以滿足新時代科普事業發展的現實需要。
新修訂的科普法,從法律層面明確科普在新時代的定位:國家把科普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強科普工作總體布局、統籌部署,推動科普與科技創新緊密協同。為讓更豐富、更深入、更穩定的科普活動融入公眾日常生活,規定每年9月為科普月。同時,新修訂的科普法明確提出,鼓勵組織和個人利用新興媒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拓展科普渠道和手段;國家推動新技術、新知識在全社會各類人群中的傳播與推廣,鼓勵各類創新主體圍繞新技術、新知識開展科普等。
■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版權保護中心主任孫寶林:
新修訂的科普法明確了新時代科普工作的新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普及、科技創新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新修訂的科普法明確提出,科普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國家把科普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從而進一步明確了科學技術普及在建設科技強國中的重要地位和承擔的使命。科普工作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重要。
科普對提高社會大眾尤其是青年學生科技素養、弘揚科學精神具有重要意義。從科普方式來看,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更好地達到科普的目的。新修訂的科普法對新時代科普內容、手段的更新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必將極大地促進科普工作的現代化發展,使科普工作能夠更好地履行新的使命。
探尋月球背面的奧秘
——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號返回器準確著陸于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標志著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
6月4日7時38分,嫦娥六號上升器攜帶月球樣品自月背點火起飛,先后經歷垂直上升、姿態調整和軌道射入三個階段,成功進入預定環月軌道。6月6日14時48分,嫦娥六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完成月球軌道交會對接。返回器于6月25日與軌道器分離并攜帶月背樣品重返地球。
此次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帶回了1935.3克珍貴樣本,標志著我國在月球探測領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在國際航天領域的影響力。這些樣本將為科學家研究月球的形成與演化、地質結構等提供極為寶貴的數據,有助于深入揭示月球背面的奧秘。
■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十一研究院研究員曲偉:
“嫦娥六號”的成功意義巨大,深遠顯著。嫦娥六號任務的成功推進不僅標志著中國在航天領域的新成就,更是全球空間探索的生動寫照,激勵更多年輕人投身科學研究。它展示了人類對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為未來的深空探測任務提供了寶貴經驗,也為人類在月球建立基地、開發利用月球資源等長遠目標奠定了基礎。
AI已入尋常百姓家
——人工智能蓬勃發展
“請以李白身份,寫一首關于發明專利的詩。”
“好的。《創新之火》 創新之火獨輝煌,專利保護固若墻。智慧結晶凝碧血,他人未可輕侵權。”
這是2024年12月,全國政協調研組在安徽科大訊飛調研時的一幕。
如果要評選2024年科技秀場上的閃亮之星,人工智能必須榜上有名。
從清晨可以提供喚醒服務的智能家居,到上午協助高效完成工作的各種工具,再到晚上提供娛樂消遣的聊天對話……人工智能,已無處不在,尤其是人工智能領域獲得2024年諾貝爾獎,也意味著AI已經從一個輔助工具,成長為推動科技發展的重要力量。
“李白”的新詩也是我國2024年人工智能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經歷了2023年的“百模大戰”后,2024年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突破層出不窮,逐漸深入賦能千行百業。
在技術層面,自主研發的視頻大模型Vidu實現文生視頻和圖生視頻功能,國內首個對話式大型語言模型MOSS取得顯著進展;同時我國構建了首個AI公共算力平臺,為研發提供有力支持。在產業規模上,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超過4500家,核心產業規模已接近6000億元,完成備案并上線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大模型達190多個。
2024年4月27日,在2024中關村論壇通用人工智能論壇上,全球首個通用智能體“通通”重磅發布。區別于數據驅動的AI,“通通”擁有與眾不同的“心智”,處理復雜任務的能力與人類3-4歲兒童相當。未來,“通通”可以端茶倒水、收拾房間,提供有溫度的陪伴等等。“通通”同時也入選了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十大科技成果。
■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朱松純:
中國發展人工智能的優勢在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海量的數據資源、豐富的應用場景以及數量龐大、勤奮上進的青年人才。但我國人工智能研究整體實力與美國仍存在較大差距。目前尚缺乏“引領性的”、國際化開放共享的人工智能平臺。同時,在學術研究層面上,我國在視覺、語言、認知的融合方向上原創基礎理論成果不足,目前研究仍停留在以解決單一問題為主的“大數據、小任務”范式上。未來我國要強化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研究,將縱向深挖和橫向交叉相結合,推動人工智能研究范式朝“小數據、大任務”轉向,突破面向通用人工智能的操作系統、編程語言等底層技術瓶頸,催生原始創新。
向海洋更深處挺進
——我國首艘超深水大洋鉆探船“夢想”號交付入列
2024年11月17日,擁有最大11000米的鉆深能力、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在廣州正式入列。“夢想”號是我國目前噸位最大的科考船,全長179.8米,寬32.8米,排水量42600噸,續航力15000海里,自持力120天,載員180人。它的穩定性和結構強度按16級超強臺風安全要求設計,可在6級海況下正常作業,具備全球海域無限航區作業能力。
作為全球最先進的大洋鉆探船,“夢想”號不僅鉆探能力強,還建有全球面積最大、功能最全的船載實驗室,涵蓋海洋科學、微生物、古地磁等九大實驗室,采用數字孿生等信息化技術,可實現鉆采作業全過程監測、科學實驗智能協同。
“夢想”號的交付入列將極大地提升我國海洋地質勘探、深海資源開發等方面的能力,為我國深海科學研究和海洋戰略的實施提供重要支撐,使我國在深海探索領域擁有了更先進的平臺和手段。
■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李金發:
“夢想”號的入列,將為我國加強基礎研究和深海資源勘探提供強有力保障,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和科技強國不斷注入力量。同時,將為全球科學家開展大洋科學鉆探研究提供重大平臺支撐,對拓展國際地學研究合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逐步走向實用化和產業化
——量子通信領域成效顯著
2024年,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成果斐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首次采用單光子干涉在獨立存儲節點間建立糾纏,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了國際首個基于糾纏的城域三節點量子網絡。該工作使得現實量子糾纏網絡的距離由以往的幾十米整整提升了三個數量級至幾十公里,為后續開展盲量子計算、分布式量子計算、量子增強長基線干涉等量子網絡應用奠定了科學與技術基礎。
在應用拓展上,中國電信量子信息發布了2024十大應用成果,涵蓋安全辦公、算力服務、氣象預報、應急搶險等多個領域,量子技術在各行業的應用不斷深化。產業發展也十分迅猛,全球量子通信產業市場規模從2023年的9.3億美元增至2024年的11.8億美元,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量子城域網,實現了量子密話密信的規模商用。
此外,在2024量子科技和產業大會上,還發布了商用光傳輸網絡的共纖傳輸技術、通密一體技術等一系列重點技術成果,以及首套國產化電力量子加密產品等應用典型場景成果。這些成就標志著量子通信正逐步走向實用化和產業化,為未來構建全球量子通信網奠定了堅實基礎。
■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
展望未來,在量子通信方面,量子中繼連接的城際量子通信網絡,經過10年左右的發展可走向實際應用;基于衛星平臺的遠距離量子通信,將通過多顆微納量子衛星構成的“量子星座”以及具有更長過境時間的中高軌道衛星,實現高效率的量子衛星網絡,從而構建完整的天地一體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體系。
在量子信息科技領域,我國和美國等世界強國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它是國際科技競爭中我國最有條件、最有基礎、最有可能拔得頭籌和搶得先機的重要科技領域。在國家的戰略部署下,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有能力保障我國在日趨激烈的量子信息科技國際競爭中保持和擴大領先優勢,贏得戰略主動。
編輯:馬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