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資訊
2024“越來越好”國際設計大賽頒獎典禮播出
1月15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廣東總站、央視頻、央視財經聯合制作的《2024“越來越好”國際設計大賽頒獎典禮》,在央視財經頻道(CCTV-2)和央視頻同步播出。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教授、“越來越好”國際設計大賽評審主席何人可評價這場頒獎典禮為“一場盛大的設計界嘉年華”,這是本場典禮最大的特點。頒獎典禮揭曉九項獲獎設計,從個體奮斗、行業創新、國家崛起三個角度展現工業設計的價值。
頒獎典禮將視角投向每一位為“越來越好”生活而努力的設計師,聚焦于那些用設計改變生活的“追夢人”。
SPEEDSTER氣動公路自行車的設計負責人張棟良,曾經是自行車隊中的“破風手”。為了打造一款心目中的“夢想之車”,他帶領團隊通過14次迭代和無數次材料測試,攻克了瀝青基碳纖維的應用難題,將車架重量降低到兩瓶水的重量,為專業騎行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體驗。
從德國留學歸國的工業設計師趙近舟,為了解決超聲科醫生盲操作的痛點,十年磨一“鍵”,歷經無數次調研與論證,打造出兼顧全球醫生的多樣需求的人機交互體驗,讓中國醫療器械設計走向國際尖端。
“大膽嘗試就是‘開山斧’”。FireFly多功能模塊化固定翼無人機團隊為了打造一款人人都能上手的無人機,經歷一次次炸機測試,最終找到性能與便攜性之間的平衡。他們用熱情和堅持,讓普通人的飛行夢想也能觸手可及。
頒獎典禮上的每件作品,都是設計對用戶體驗全方位考量與提升的鮮活體現。頒獎典禮現場,行業資深專家、跨界代表與年輕設計師對話,剖析設計如何于細微之處
“科技只能決定人類奔跑的速度,愛才能決定人類奔跑的方向。”這是華大集團首席執行官尹燁對先鋒獎獲獎作品uMetaCareLink-醫患溝通可視化服務系統的評價。設計師李婉瑩希望通過設計彌補患者在緊張和缺乏知識情況下的無助感。她和團隊開發出國內外首創的三維病灶可視化系統,直觀呈現醫療數據,為提升醫患溝通效率開辟全新路徑。
廣州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冰墩墩設計團隊負責人曹雪和巴西設計師布魯諾·德·拉扎里的對話讓人印象尤深,“任何時候我們的設計都要充滿情感,充滿溫度,跟這座城市的人相關聯,跟自然生態相關聯”。Loop Bench(循環長凳)就是這樣一款有溫度的設計。通過藝術與功能相結合的折疊板材,將人們的生活延展到戶外,也為城市公共空間增添一抹亮麗的色彩。
在大國重器領域,有一支設計團隊,深入鉀鹽礦井下調研,從300多個痛點中提煉需求,解決了防腐和遠程操控難題,為國家重型裝備帶來科技感與視覺美感。中華全國總工會兼職副主席、“當代雷鋒”郭明義盛贊大型巷道全斷面
一場頒獎典禮,將工業設計的創新力具象化,讓觀眾看到設計如何回應社會痛點、賦能行業發展。設計不僅服務當下,更在實踐中推動著未來的到來。
從大國重器到未來科技,頒獎典禮不僅展現了中國設計師的成長軌跡,更映射出中國設計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設計”、從“世界工廠”跨越為“設計強國”的歷史進程。中國設計正憑借創新與實力,在全球舞臺上不斷提升影響力和話語權。這場典禮也以高水準的呈現力爭對標世界頂級設計賽事,成為國際設計領域的閃亮名片。
翻譯機4.0就是一款服務于跨語言、跨文化溝通場景,適用于全球用戶的設計產品。主設計師楊洋為了實現翻譯機“讓世界聊得來”,和他的團隊對近500名用戶進行調研,記錄不同人群的使用習慣,他們用細節設計重新定義極致的交互設計。
當上海交大劉崗教授決定參與2030載人登月車的研制方案征集,他想盡辦法,找到志同道合的老師和同學們,夜以繼日攻堅克難,只為設計出讓航天員在零下180度的月球上,也能感受到溫暖的“親密伙伴”。這份執著背后,承載著他們深深的家國情懷。
聚焦人類終極能源問題,多自由度托卡馬克裝置遙操作機械臂創新性地融合十自由度設計與數字孿生技術,為核聚變研究裝置提供精準運維支持。他們用設計與技術的結合,為人類清潔能源技術的發展貢獻設計的力量。
《2024“越來越好”國際設計大賽頒獎典禮》不是單純的展示舞臺,而是設計行業從業者奮斗歷程的縮影。從個人到行業,從行業到國家,設計以小見大,用細節突破驅動社會轉型。無論是每位設計師的堅持,還是大國設計的整體力量,設計的故事都在昭示中國如何通過創新,走向世界的中心。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