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資訊
小礦變大礦、一礦變多礦 我國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取得多項成果
人民政協網北京1月21日電(記者 王碩)記者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獲悉,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實施以來,我國已取得多項成果,實現了將一大批“呆礦”變“活礦”、小礦變大礦、一礦變多礦,有效提高了國內礦產資源保障能力。
鎵、鍺、銦等共伴生、低品位資源再評價取得重大成果
據了解,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實施以來,在財政部的大力支持下,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聯合27個?。▍^、市)100余家調查單位、2000余名調查人員,根據礦產資源采選冶新技術,開展了703個在產礦山、1148個大中型礦區的資源儲量再評價工作,國內鎵、鍺、銦、金、鎳、鈷等15種礦產共伴生、低品位資源再評價工作取得重要成果,資源量大幅增長。
再評價成果顯示,我國鎵、鍺、銦等12種礦產全國資源量顯著增加,與保有資源量相比,鈷、錸新增資源量實現超100%增幅,鎳、銦新增資源量超30%增幅,鎵、鍺、釩、鉀鹽等四種新增資源量超10%增幅。金、鉭、稀土、鋯礦種增幅也十分顯著。其中,金礦新增資源量超1200噸(相當于新發現60個大型礦床),釩礦超1200萬噸(相當于12個大型礦床),鉀鹽超1.6億噸(相當于3個大型礦床)。
共生資源是同一礦床內,存在的兩種或多種含量已達邊界品位、經濟技術評價后可以實現工業利用的礦產資源。伴生資源是指賦存于主礦產的、未達工業品位,但在選冶環節可以綜合回收利用的資源。長期以來,由于綜合利用能力限制,我國部分共伴生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
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集中開展一批綜合利用攻關,實現大量共伴生、低品位資源的經濟利用。通過再評價工作,摸清了共伴生、低品位資源家底,助力找礦突破增儲上產,將有效提高國內礦產資源保障能力。
甘肅安壩里北、內蒙古哈達門溝等地發現大型金礦
在金礦方面,今年以來,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在甘肅安壩里北、內蒙古哈達門溝和黑龍江塔河寶興溝3個礦區取得金礦找礦突破,累計新增金資源量168噸。其中安壩里北礦區新增102.4噸,達到超大型規模。哈達門溝大壩溝礦段新增41.3噸,塔河寶興溝金礦新增24.3噸,均為大型規模。
在中央財政支持下,本次找礦聚焦膠東、秦嶺、上揚子西緣等重點成礦區帶和哈達門溝、甘南-隴南金礦等24個金礦大型資源基地,構建了多方法、多尺度綜合勘查技術方法組合,基于地質找礦理論,結合大數據-大模型-大算力的成礦預測模型,圈定找礦靶區47處,提交區塊建議35處,拓展了金礦找礦范圍,深化了全國金礦規律認識。
全國金礦找礦新突破有效引領地方企業找礦示范,有力推動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油氣調查取得重大突破
油氣方面,今年以來,我國在三門峽盆地再獲高產工業油流,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緣柯坪斷隆油氣資源接續基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其中,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聯合河南省人民政府,積極踐行“政府主導、公益先行、商業跟進、科技引領、快速突破”的央地企協調聯動新機制,瞄準久攻未克的南華北地區中小盆地群,在三門峽盆地再獲高產工業油流,評價盆地常規石油地質資源量4.27億噸,對全國中小盆地油氣勘查具有引領示范作用。
我國有356個中小盆地,“十三五”及其之前僅開展89個盆地的資源評價,三門峽盆地油氣突破表明,其他267個未開展資源評價的中小盆地具有較大的資源潛力,通過油氣調查和勘查有望成為油氣增儲上產的新領域,進一步提高我國油氣資源保障能力。
在新疆,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聯合新疆地質局、中石油、中石化和新疆有關油氣公司,瞄準塔里木盆地西北緣久攻未克的柯坪斷隆開展聯合科技攻關,在新近系、志留系、寒武系和震旦系等四套新層系鉆獲高產工業油氣流,初步落實探明地質儲量5556萬噸油當量,為塔里木盆地油氣增儲上產培育了重要戰略接替區。
柯坪斷隆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緣盆山結合帶,面積約2萬平方千米,是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在新疆部署建設的大型油氣資源接續基地之一。中國地質調查局圍繞柯坪斷隆構造與成藏關鍵地質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先后在溫宿凸起、沙井子構造帶、柯坪沖斷帶三個構造帶獲得油氣突破,發現了柯坪-溫宿長達180千米長的油氣富集區,已引領帶動9家企業在該區投入超過60億元,開展油氣勘探并獲得高產工業油氣流,基本建成百萬噸產能油氣生產基地。
有關研究表明,我國中西部盆山結合帶油氣地質資源量約190億噸油當量,資源潛力巨大。通過進一步勘查,有望成為油氣增儲上產的新領域。
編輯:李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