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5網絡中國節·春節>本網特別策劃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常委銀書:白糍粑里品年味
春節是仫佬族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之一。談到對春節的印象,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常委、廣西天龍泉酒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銀書對記者說,最期待的就是全家一起吃的那頓年夜飯:“每年都會花很長時間準備,辛苦工作了一年,就等這個時候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坐在一起聚一聚。”
銀書來自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羅城縣是我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2024年被認定為“廣西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我的家鄉雖然比較偏僻,但我們仫佬族歷史文化悠久,十分注重中華文化特別是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像依飯節、仫佬族古歌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草龍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羅城米酒釀造、羅城年糕、仫佬族棕粑制作等技藝也是我們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銀書介紹說。
仫佬族的年夜飯里,白糍粑是必不可少的美食。“要先把糯米蒸熟,倒到大石槽(沖坎)里,兩人各拿一根大木頭不停地敲打,其間要手工翻轉,直到把糯米敲黏糊,再揉成一小團一小團,按扁之后,用紅薯削平、削圓,然后在平面上刻制五角星,蘸紅花粉調制的水,在白糍粑上面蓋一個紅色的印章,寓意著來年紅紅火火。”銀書還表示,“小時候沒有冰箱,怕糍粑壞了,我們就把它放在冷水中,隔幾天換一次水,這樣能起到保鮮的作用。”對仫佬族人來說,白糍粑的味道就是年的味道,“過年時一家人圍著地爐而坐,把白糍粑在地爐上烤軟后直接就著辣椒酸菜或者用紅糖包著吃,當作熬夜的夜宵。”
然而,現代社會,以春節為代表的一批傳統節日的傳統習俗卻在慢慢消失,這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是個不小的挑戰。
銀書建議從家庭、社會和政府三個方面加強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家長應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與孩子一起分享節日背后的歷史故事、文化內涵,增強下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讓傳統節日成為家庭團聚和共享文化的溫馨記憶;社會團體、學校等組織可以通過舉辦如舞龍舞獅、非遺項目技藝比賽等慶祝活動,宣傳傳統文化,營造節日氛圍;政府部門應通過制定政策,建設非遺項目展示設施,鼓勵社會各界參與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作為仫佬族政協委員,多年來,銀書身體力行地積極推動仫佬族傳統非遺技藝——米酒的追溯和傳承。通過發揮政協委員的帶頭作用,積極參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他獲得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榮譽稱號。“我會全力推動仫佬族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大山、走向大眾。春節是個非常好的契機,歡迎國內外游客到我們羅城縣,一起體驗仫佬族不一樣的年味兒!”
(本報融媒體記者 邢佳璐)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