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奇聞軼事
陳恭祿的史學態度
著名歷史學家陳恭祿1934年寫成《中國近代史》,193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最初作為陳恭祿在校教學之用,后被國民政府教育部定為大學教科書。不久,他的另一部著作《中國通史》也出版了。陳恭祿在《中國通史講義》第一冊自序中寫道:“吾人現以中國通史為敘述數千年來中國民族活動之史書,為成年人讀中國史入門之一教本而已。”
陳恭祿嘗試以一種公正的態度對待歷史,他認為“著者非詆毀時人,或為之辯護,不過以公平之態度,說明其立場”,比如在討論中外沖突及中外關系等問題時,“對于侵略之罪惡,決不為之稍諱”,但更要以事實為根據,不能一味詆毀。
陳恭祿給自己設定的要求頗高,他在《中國近代史》自序中稱:“今日編著歷史之方法,簡單言之,首先搜集原料,及時人記錄,辨別著作人之目的,有無作用,及其與史跡之關系,比較各種記錄之內容,考證其真偽。其有證明者,始能定為事實,證以時人之議論,辨析其利害。然后綜合所有之事實,將其縝密選擇,先后貫通,說明史跡造成之背景,促成之各種勢力,經過之始末,事后之影響,時人之觀察,現時之評論,而以深切美麗之文寫成。此史學者不易養成之原因,而固吾人今日之正鵠也。著者編著此書,不過自信未入于歧途,于試驗之中,不肯放棄責任而已。”在歷史學界較早提到對于“原料”和考證的重視。
陳恭祿將大量精力投入到史料和考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他晚年綜合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南京大學講授了一門史學研究基礎課:“中國近代史史料學”。他是這一學科的重要開拓者之一。(王榮 王抒滟)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