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資訊
憑什么?讓紅樹林 從“海岸衛士”成了“藍碳明星”!
人民政協網2月20日電(記者高志民)紅樹林是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類型之一。紅樹林既是森林,又是濕地,兼具“地球肺”和“地球之腎”的功能,有“海岸衛士”“造陸先鋒”的美譽。
“紅樹林能夠吸收二氧化碳,調節氣候,抵御海嘯和臺風,還可以幫助凈化海水水質,發揮陸地森林難以企及的強大固碳功能。相對陸地森林,紅樹林的固碳能力要高出2~10倍,因而紅樹林生態系統也有‘藍碳明星’的美稱。”本報記者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組織的“兩岸融合發展成效媒體采訪”團來到福建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教授陳鷺真接受采訪時表示。
“紅樹林相比于陸地生態系統的優勢在于極大的固碳速率,以及長期持續的固碳能力。相較于陸地生態系統,紅樹林所處的特殊環境(海陸交錯的潮間帶)使得紅樹林實現高效的固碳和穩定持續的儲碳:海水潮汐往復極大減緩了紅樹林中沉積物有機質的分解,紅樹林中沉積物不斷增加并被埋藏到更深的土層,能夠在百年到上萬年尺度上處于穩定狀態不會釋放回大氣中。”陳鷺真的闡述,讓紅樹林“藍碳明星”的形象躍然紙上。
“我們團隊從紅樹林保護著手,持續開展藍碳研究,并嘗試兩岸藍碳交易標準
“如何計算紅樹林的固碳量呢?”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研究生孟越告訴記者,“在具有代表性的紅樹林群落中設置固定樣地,對樣地中的每棵紅樹植物進行標記,定期測量每棵樹的樹高、胸圍(胸徑)等數據,將定期監測的生長數據代入紅樹植物的生長模型/生物量方程(通過樹高、胸徑等生長參數推算紅樹植物的生物量,即干物質重量)中,計算出前后不同時期的每棵紅樹植物的生物量差值,即這段時期內紅樹林的生長量。”
“采集的紅樹植物的各個部位(枝、葉、花、果、根等)的樣品,帶回實驗室測定植物樣品的碳含量(單位生物量:即干質量所含碳的質量)。使用紅樹植物碳含量乘以單位時間紅樹植物生物量的增長量,即得出單位時間紅樹植物固碳的量。”孟越告訴記者,“由于紅樹林中沉積物不斷增加并被埋藏到更深的土層,紅樹林的地表高程可能會隨之變化,通過長期定位監測紅樹林的地表高程變化,獲得紅樹林在一定時期內地表高程的變化量,這部分變化量是通過紅樹林將有機質固定和埋藏到土壤/沉積物中引起的。這部分變化量是通過我們研制的兩岸
“(CG)固碳,
“為共同推動兩岸海洋保護,2016年,由廈門大學與臺灣大學牽頭發起的海峽兩岸環境與生態聯盟在廈門成立,共有兩岸18家高校及科研機構共同參與。”陳鷺真介紹說,“我們其實用了兩三年的時間,然后幫他們臺灣盟員在幾個河口,做這個技術,之后他們也得到了數據,所以我們用同樣的技術來對比數據,然后我們就發現,這套技術在我們福建跟在臺灣都可以得到,紅樹林的
截至目前,由廈門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承擔的兩岸藍碳交易標準
“在兩岸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海峽兩岸共通濱海濕地地表相對高程監測技術規程》孕育而生,從此,兩岸濱海濕地保護有了共通標準。”陳鷺真表示,“萬里長征走出了第一步,我們先把最難做的技術先做出來,后面可能還會有比如說,相對兩岸共有的這種紅樹林的系統,它的碳匯的測算,還有鹽沼的測算,以及到后面的交易的方法學等等,其實是一個鏈條,所以我們也特別期待,在兩岸這片共通的海域,一定能不斷推進海洋領域的標準共通,讓兩岸的天更藍,水更綠。”
編輯:李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