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社會聚焦
?全國政協委員皮劍龍:AI手機等新產品落地,用戶隱私權知情權不容忽視
近
皮劍龍委員指出,隨著人工智能、大模型、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加速向消費端滲透,技術門檻帶來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日益凸顯。例如,部分企業利用算法黑箱實施“大數據殺熟”,在電商、網約車等領域對用戶進行差異化定價,構成對消費者公平交易權的侵害。再比如深度偽造技術濫用已從違法領域蔓延至商業場景——2024年不法分子偽造張文宏醫生形象直播帶貨售出1200余件商品,服飾電商普遍使用AI模特圖導致“貨不對板”投訴激增,短視頻平臺虛擬主播未明確標注引發爭議等現象,暴露出技術濫用對公眾信任體系的沖擊。
值得關注的是,在傳統的互聯網平臺之外,近年來手機廠商也參與其中。據介紹,部分手機廠商為搶占AI賽道,在未與App開發者達成合作的情況下,通過濫用安卓系統“無障礙權限”實現AI助手功能;這種“識屏+模擬點擊”模式繞過應用授權,直接截取屏幕內容并模擬用戶操作,導致App可在用戶不知情下被連續操控10步以上,存在數據泄露、資金轉移等重大安全隱患。盡管該權限本為殘障人士設計且默認關閉,但在廠商技術包裝下,普通用戶往往在未充分知曉情況下開啟這一系統級最高權限,形成“技術霸權”下的權益侵害。
據了解,當前AI手機市場競爭白熱化,其相應的爭議也逐漸增多。2024年12月,對外經貿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螞蟻集團聯合發布的《算法與AI大模型的用戶認知調研報告(2024)》顯示,52%的用戶已在AI大模型中遭遇到了數據安全與隱私問題。另外,有60%的用戶認為大模型最大的風險來源于不受控制地搜集用戶隱私、個人資料。皮劍龍委員也指出,技術創新不應以犧牲用戶權益為代價,需建立“完善法律法規+加強行業監管+提升消費者認知+優化企業自律”的綜合治理體系,為AI時代消費者權益筑牢防線。
針對上述情況,他建議,在AI、大模型等先進技術的應用場景下,要充分保障普通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需要開啟技術手段、收集用戶信息時給予其明確提醒,在用戶無法確定服務內容是否為AI提供時亦明確說明,從而確保消費者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例如,短視頻等內容平臺應對AI仿真虛擬人等內容明確標注。此外,手機廠商AI語音助手濫用手機系統無障礙功能,也涉及侵犯用戶知情權;因可替用戶操作手機,無障礙系統擁有近乎系統最高級別權限,用戶應該明確了解到該權限被啟用的風險,再自行選擇是否使用。
此外,加快AI數據收集、隱私方面的立法也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