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資訊
小沙棘結出致富“金果子”
人民政協網2月26日電(記者 王菡娟)沙棘,不僅是防風固沙的“綠色衛士”,在荒漠化防治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還成為帶動農民致富的“金果子”。2月22日,在遼寧省阜新市召開的首屆沙棘大健康產業峰會暨專家論壇上,國家林草局原荒漠司副司長、中國治沙學會副會長兼沙棘專委會主任委員胡培興表示,“沙棘已成為我國西北、華北、東北等地區改善生態環境、促進鄉村振興、增進民生福祉的優良樹種資源。”
據介紹,沙棘具有耐旱、抗風沙的特性,是水土保持的優良植物,也是“三北”防護林工程中常用的治沙樹種。其根系發達,能牢牢鎖住土壤,減少風沙危害,為生態脆弱地區筑起堅固的綠色屏障。同時,沙棘果實富含營養,廣泛應用于食品、醫藥、航天、農牧漁業等多個領域,是一種極具價值的生物資源。
國家林草局此前發布的《全國沙棘資源本底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是全球天然沙棘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同時也是人工種植沙棘面積最大的國家。全國沙棘林面積總計1910.44萬畝,其中人工沙棘林面積達1058.35萬畝。
胡培興介紹,我國沙棘種植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山西、青海、甘肅、河北、西藏、新疆等地區。沙棘產業作為朝陽產業,其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已得到全社會廣泛認可,正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
近年來,多地通過財政補貼等方式鼓勵沙棘種植,尤其是對規模化種植基地和生態種植模式給予重點支持,一些地方還對沙棘加工企業實施稅收優惠政策,降低企業生產成本,促進了沙棘產業規模化發展。目前,全國從事沙棘相關經營企業約3200家,年加工利用沙棘果實8萬噸至10萬噸,沙棘產業年總產值達240億元至260億元。
沙棘產業促進經濟發展轉型的同時,也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好幫手”。
據東寧藥業董事長孔東寧介紹,企業通過“農戶種樹-企業收果-碳匯變現”模式,開發沙棘產品,帶動當地農戶增收致富。
數據顯示,在沙棘果豐收季,按枝條果采摘費每公斤1.5元計算,人均每天采摘150公斤至200公斤,日收入可達300元左右。一個采摘期人均可獲得采摘收入8000元以上。
“沙棘林不僅為科爾沁沙地筑起了綠色屏障,更成為當地經濟轉型的重要引擎。”阜新市副市長楊楓在論壇上說。
編輯:張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