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社會聚焦
這屆年輕人真的不想戀愛嗎?
人民網北京3月4日電 (記者周晶)近幾年,關于年輕人的婚戀觀話題頻頻出現在各大社交媒體上。當下,年輕人是否真的像網上所猜測的那樣成為“恐戀”“恐婚”的一代人?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婦聯原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吳海鷹告訴記者,根據2024年,全國婦聯在遼寧、廣東、上海和江西四省市開展的“新型婚育文化調查”顯示,當地許多青年人對戀愛和婚姻,還是抱有積極態度和熱切期待。
90后女生陳瑾(化名)告訴記者,戀愛是自己人生中的必須項。“但我并不急結婚。相較于物質基礎,我更傾向于尋找與我興趣相投,三觀一致,也能理解和支持自己個性的人,而不是因為家庭壓力或社會期望而結婚。”
“不少年輕人有類似想法。”吳海鷹委員分析,獨立自主,是當前青年婚戀觀念中比較突出的標志,具體體現在,對“傳宗接代”等傳統模式的依賴度降低,對婚姻也秉持“寧缺毋濫”。“我們在調研中也發現,‘大膽戀愛、謹慎結婚’已成為一些年輕人的鮮明態度。”
提到相親,自然會想到父母安排、親戚撮合、熟人介紹等傳統方式。不知從何時起,年輕人有了自己熱衷的相親方式:報名戀綜式旅行、參加興趣社交活動、進入相親直播間……這些變化,被網友稱作“輕相親”。
“不是不想相親,只是父母組局的場面很尷尬!”記者登錄人民網“你好友趣”學習型與興趣型小程序,了解到來自25-40歲群體的一些困惑和真實需求。
“我喜歡打羽毛球,但平時工作忙,社交圈子窄,又不太會主動和女孩子搭話。”在某部委工作的85后男生天空(網名)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報名了“你好友趣”組織的羽毛球線下活動,沒想到還真遇到了心儀對象。“她是我們老家人,也喜歡運動。”心動之下,天空鼓起勇氣要到了女孩的聯系方式,聊了一段時間后確定了戀愛關系。
“活動從興趣愛好入手,通過交友游戲等互動社交活動,讓年輕人在同好者中尋找同路人,提高牽手成功的概率。”吳海鷹委員認為,當代青年更加注重個人感受、價值觀、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匹配,更加傾向于尋找與自己有共同語言、共同興趣、共同價值觀的伴侶,更加喜歡輕松、簡單、互動性強的交友方式。
去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要搭建多種形式的青年婚戀交友公益平臺。
吳海鷹委員在2023年提交的提案中提到了搭建婚戀公益平臺的建設。今年全國兩會,她仍然關注。
“享受高質量的婚戀交友服務,已成為越來越多單身青年的需求。”吳海鷹委員建議,一是相關部門和群團組織常態化開展青年聯誼交友活動,為青年交友創造更多條件。二是通過搭建公益平臺,為單身青年提供專業服務;嚴格信息認證確保真實可靠;提供線上線下融合、個性化與定制化的婚戀服務,讓單身青年獲得更友好的服務體驗。三是加強對婚戀市場的監管,保障青年的合法權益。四是針對青年在戀愛交友過程中遇到的困惑,發揮心理咨詢師、婚戀咨詢師等專業人員的力量,為其提供心理咨詢和行為指導。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