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新疆的抗震安居房可是經歷了去年7.1級地震的考驗。”3月5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宋亞君委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2024年1月23日,新疆烏什縣發生7.1級地震,但傷亡很低,怎么做到的?當地各族群眾為什么把“新建農村住房”親切地稱為“安全房”“保命房”?
宋亞君向記者講述了一個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民生跨越故事:“我們在住房城鄉建設領域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民生保障工程,特別是通過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老舊小區改造、城鄉抗震安居工程高標準、高質量地實施,讓城鄉居民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宋亞君介紹,新疆住房保障體系的建設,經歷了三個階段:2007年,緊盯低保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開展了公租房建設;2021年,聚焦解決新市民、青年人階段性住房困難問題,開展了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2024年,圍繞滿足大城市工薪收入群體和引進人才等群體剛性住房需求,啟動了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設。
“每一步跨越,都體現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見證了住房保障制度的深刻變革,書寫了把保障居民安居樂業作為頭等大事的新疆實踐。”宋亞君表示。
為切實保障各族牧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新疆將“城鄉抗震安居工程”列為自治區年度“十件民生實事”的首要工程大力推進。全疆共建成2.085萬座牧民越冬放牧點生產用房,2.42萬戶農村抗震房,18萬各族群眾徹底告別了原來破舊不堪的“地窩子”“石頭房”“棚圈房”“泥草房”“土坯房”,將黨的關懷和溫暖實實在在地送到百姓家中。
這些事實,讓我們明白了當地各族群眾口中的“安全房”“保命房”的真諦——老百姓的所需所求,都被黨和政府惦記著、思慮著、落實著……
(本報記者 顧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