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全國人大代表、伊利集團王彩云:
走好基礎研究的“最初一公里”,打通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12日電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高級專家、伊利集團全球創新中心科學研究總監王彩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到‘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這讓我更加堅定,要聚焦奶業核心技術攻關,助力中國奶業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要讓突破性成果轉化落地、為消費者提供更高品質、更好營養的產品與服務,守護百姓的健康,助力奶業的高質量發展。”
從零到一、厚積薄發,走好基礎研究的“最初一公里”
行業首創!純度超過80%!超越國際報道水平的20%!
這個數據,來自王彩云和團隊突破的高純度β-酪蛋白技術。這一分離技術的突破,為實現β-酪蛋白產業化提供科學支撐,為乳基原料國產化替代奠定基礎。
β-酪蛋白是
王彩云口中的“乳鐵蛋白”, 曾嚴重影響到我國奶業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與安全。乳鐵蛋白提取技術涉及復雜的生物分離和純化工藝,差不多10噸原奶才能萃取出1公斤的乳鐵蛋白,國際上最貴的時候能炒到每公斤2萬多元人民幣。研究初期,王彩云和她的同事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缺乏成熟的技術路線和實驗數據,國外對相關技術嚴格封鎖,甚至連關鍵設備的參數都難以獲取。王彩云和她的同事們鉆研技術專著、設計全新提取工藝、研究開發制造裝備、建立品質標準……經過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突破重重困難,終于靠自己,創造了“乳鐵蛋白定向保護技術”,可以將常溫純牛奶中乳鐵蛋白的保留率由原來的10%提高到了90%以上。這不僅填補了國內的技術空白、實現了國內行業首創,更打破了國外關鍵技術壁壘、實現世界首創。而過去2、3萬元一公斤的乳鐵蛋白,現在可以降到
“乳鐵蛋白定向保護技術”實現了“從零到一”的突破,這讓王彩云倍感驕傲:“我們用努力,證明了中國人完全有能力掌握奶業核心技術,甚至做得更好。”
“只不過,突破‘乳鐵蛋白定向保護技術’并實現應用,我們用了整整17年,而突破β-酪蛋白分離技術,我們只用了3年,這離不開創新平臺的建設與完善,離不開企業生產實踐的支撐”,王彩云說
進階“從零到一”,不僅是王彩云和團隊的堅持與創新,更
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
創新,沒有彎道超車,只有厚積薄發。多年以來,伊利緊盯奶業發展的最前沿,始終圍繞“從一棵草到一杯奶
王彩云說,今年她的建議之一就是圍繞“以科技創新加速產業升級”,
她所在的伊利,也亦如此——腳踏實地,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為行業的長足進步,筑牢發展根基;用基礎研究“最初一公里”的穩扎穩打,促中國奶業行穩致遠,持續增強核心競爭力。
架橋鋪路、惠及萬家,打通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我關注的另一個重點,就是推動奶業精深加工產業的發展。”王彩云表示。
盡管我國奶業發展水平持續上升,但精細化分離制備的產業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如何全面提升牛奶的利用效率,“架橋鋪路”,打造以牛奶為核心的生物健康產業鏈,讓消費者享受更多
科學創新的最終目的之一,就是要將技術成果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推動整個行業的進步,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品質,助力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伊利在實現成果轉化,開發新產品滿足市場和消費者多元需求上,不遺余力。在已經突破的乳鐵蛋白定向保護技術和高純度β-酪蛋白技術基礎之上,伊利注重成果轉化落地應用,為消費者研發出了更營養健康的產品,推出了
除此之外,位于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的奶酪智造標桿基地三期項目,也即將在今年建成投產。這座總投資30億元,占地面積約420畝的奶酪制品生產基地,將是目前國內單體產能最大、首座5G智能奶酪工廠和零碳工廠;建成投產后,將填補國內規模化生產原制奶酪的空白,解決原制奶酪、脫鹽乳清粉依賴進口等長期被制約的問題,實現構建我國奶業從原奶到深加工產品的完整生產鏈;特別是
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奶酪智造標桿基地
關鍵原輔料的國產化產業落地,只是成果轉化的一部分,以王彩云為代表的研發團隊,面向人民健康、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開發適合中國人飲食習慣的特色奶基食品,讓更多人平等地享有營養與健康,惠及萬家。比如,針對乳糖不耐受人群,她們歷時四年創新打造0乳糖奶粉,在行業內實現技術和配方的雙重創新與突破,將牛奶中的乳糖分解轉化為有益物質,并添加活性益生菌,不僅為乳糖不耐受的消費者提供腸胃保護,同時還能保證奶粉中的鈣、蛋白質含量滿足每日營養需求,給消費者帶來全面的營養支持。還充分借鑒中醫理念,結合藥食同源,實現猴頭菇、干姜與牛奶制品的完美結合,打造了藥食同源中式養胃牛奶,對促進國民身體健康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更好滿足國民營養需求,是王彩云心之所系,也是伊利集團始終追尋的目標——深挖牛奶的價值,打通技術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開發出成分更營養、品類更多樣的產品,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助力實現每一個人的“健康夢”。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