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質生產力系列訪談
新質生產力系列訪談丨新質生產力引領發展并推動全球化進程
嘉賓:
張宇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院院長
蘇 劍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邵宇佳 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后
陳麗娜 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
蔡含篇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
主持人:
本報記者 王慧峰
新質生產力正逐漸成為國際市場競爭力的主要源泉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綜合研判世界發展大勢,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您會如何描述我們面對的全球化?
張宇燕:全球化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個領域,刻畫的是國際關系行為體之間聯系日益緊密的過程。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到來和深化,全球化在新時代將出現新的格局和特點。
第一,經濟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經濟利益是市場經濟也是全球化最強勁、最持久的驅動力。
第二,全球化面臨諸多挑戰,全球化與區域化并行發展。各國既想繼續享受全球化的紅利,又要面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家安全概念泛化、地緣政治沖突加劇等挑戰,就出現了全球化與區域化并行發展的格局。
第三,新質生產力引領發展并推動全球化進程。隨著科技進步,科技進步本身也越來越需要國際合作,科技進步帶來的產業變革也會引發產業鏈、供應鏈的全球整合和重塑。
第四,可持續發展將成為重要方向,綠色發展成為全球性議題。綠色經濟也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為各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第五,全球治理體系將面臨嚴峻挑戰,全球化將更加注重包容性和平衡性。隨著科技進步和全球化的推進,以及各國間相對實力的變化,合作方式和機制可能就需要考慮新的實力格局以及相關的文化背景、各國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的差異。
記者:您剛才提到“新質生產力引領發展并推動全球化進程”。能從新質生產力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的具體體現、作用和地位幾個方面解讀一下嗎?
張宇燕: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國際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國際市場競爭力的來源越來越依靠各種形式的創新,包括科技創新、管理創新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新質生產力作為科技進步、產業升級與商業模式變革的結晶,正逐漸成為國際市場競爭力的主要源泉。科技創新引領市場發展,同時通過工藝創新和管理創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企業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提供更具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同時,新質生產力還促進了企業之間的國際、國內協同合作,形成了產業鏈上下游的緊密聯動,提升了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全球價值鏈的重構,強化國際合作和共贏。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企業能夠在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不斷優化價值鏈,從而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在全球價值鏈中獲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話語權。同時,新質生產力還促進了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壯大,改善了產業結構,推動了全球產業鏈的升級和轉型。
國際經濟質態競爭的實質和關鍵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該如何理解“先進生產力質態”?
陳麗娜:要理解“先進生產力質態”首先得明確經濟質態的內涵。經濟質態指的是經濟抵御各種外來負面沖擊的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還表現為一個國家相對于其他國家的核心競爭力。經濟質態主要體現于全要素生產率。生產力質態演變在經濟發展上的集中體現是產業變革和產業結構演進。
經濟質態主要表現于5個維度,即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發展方式創新、制度創新和新質人力資源培育。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創新從根本上決定了各種生產要素質的規定性,決定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水平,進而全面系統地規定著生產力的質態。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科技創新要切實體現為新質生產力,就必須將科技創新產業化。發展方式創新強調綠色發展,要求我們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遵循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規律,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前提下,謀劃經濟社會發展,謀劃新質生產力發展。制度創新通過調整和優化生產關系,促進勞動力與勞動資料及勞動對象產生新型組合,可以促進生產力跨越式發展。新質勞動力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體是勞動者,因此新質人力資源的培育是國際質態競爭的主要內容。
記者:經濟發展水平的本質體現于經濟結構規定的質態。那么,該如何提高經濟質態呢?
陳麗娜:要提高經濟質態,第一,需要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更大力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要推動技術從發明到真正走向產業化,促進原創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第二,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當前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主導,同時重視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第三,要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進傳統化石能源的低碳處理和高效利用,加快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深化以綠色低碳生產為方向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第四,要構建新型生產關系。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構建起與之適配的生產關系。目前,發展新質生產力仍面臨一系列的體制機制障礙,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制度創新,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使其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要進一步深化在科技體制、經濟體制、宏觀調控體系、行政管理體制以及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第五,要培養高質量新型勞動者,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高水平制度型開放與新型生產關系相輔相成
記者: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通過不斷調整生產關系激發了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在您看來,如何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
蘇劍:當前,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還存在一些制約,比如科技評價體系不夠完善、人才流動還存在障礙、教育體制對創新人才的培養支撐不夠、融資渠道相對有限、產業政策協同性不足、對外開放區域不平衡等體制機制問題。
為了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包括市場機制、創新制度、產權制度、分配制度、組織形式和勞動關系等。
在創新體制方面,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在市場機制方面,要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要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在投融資體制方面,要創新投融資體制,拓寬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融資渠道,加大政府對新質生產力領域的投資力度,完善金融服務體系,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在人才體制方面,要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機制,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在管理體制方面,要轉變政府職能,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
記者:新型生產關系是著眼于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發展新需求的一種升級和變革。它不僅推動生產力的提升,還對經濟結構和社會組織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帶動了經濟活動向更高效、更加開放的方向發展。這種情況下,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愈發顯現出來。您認為高水平制度型開放與新型生產關系的關系是怎樣的?具有哪些重大意義?
邵宇佳:高水平制度型開放與新型生產關系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內在聯系,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具體來說,制度型開放通過優化制度環境,為新型生產關系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在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提升政策透明度以及鼓勵創新創業等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同時強化技術創新激勵,為新經濟模式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高水平制度型開放作為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基礎,有助于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有效利用國際資本、勞動、技術和數據等生產要素,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要素保障,進一步推動國內體制改革、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的內部環境,以及助力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等多項目標,促進金融服務的國際化,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動力。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要實現顛覆性的科技創新,中國市場必須擁有匯聚全球高端生產資源的強大引力。高水平制度型開放通過營造更加開放、透明、穩定的制度環境,為全球高端創新生產資源的匯集創造了有利條件。另外,制度型開放還有助于建立更加符合國際慣例的創新政策體系,有利于更好地拓展國際技術交流和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在更廣闊的空間布局科技創新,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這些都將積極助推科技創新真正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要素。
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有助于加快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構筑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重要支撐。
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有助于促進金融服務領域的國際化,有效降低融資成本,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提升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和透明度,促進跨境資金流動,優化資源配置。
新時代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科技和產業發展協調機制
記者:近年來,全球治理體系正在深刻重塑,您如何看待這一過程中的科技競爭?
張宇燕:在新時代全球化背景下,新質生產力成為各國經濟競爭力的基礎,科技競爭也就成為國際經濟競爭的焦點。如果不進行良好協調,各國間的科技競爭可能演化為科技戰,從而引發國際沖突,導致全球科技資源的錯配和浪費。因此就需要一個良好的協調機制。
記者:良好的協調機制,要注重哪些方面的建設?
蘇劍:科技和產業的協調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全球化主要就是靠市場機制驅動的。在科技和產業領域也一樣。科技合作、產業鏈整合、產業結構的互補和協調都可以主要通過市場機制實現。這就要求我們完善國際貿易體系,充分利用世界貿易組織等貿易平臺,以及各種雙邊、多邊貿易協議,并在國內加快市場化改革,完善市場機制,優化營商環境,充分跟國際接軌。
在完善市場機制方面,各國應加強市場監管,加強反壟斷的執法力度,以維護公平競爭的全球市場環境。要優化國際國內的法治環境。可通過司法合作、法律援助等方式,解決跨國投資和企業運營中的法律糾紛和問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規范企業的行為,為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法治保障。與規章制度相比,法治化的標準化程度相對較高,邊界清晰、有強制執行力,能夠維護企業技術創新的權益,提升企業的研發動力。
蔡含篇: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還要實現國際科技政策的協調。這是一個復雜而多維的任務,涉及各國政府、國際組織、科研機構和企業等多個層面。加強國際科技政策溝通與協調,消除各國在科技合作中的障礙,為科技交流與合作創造良好的環境;加強國際科技政策對話和交流,各國政府和民間可以定期舉辦國際科技政策對話和交流活動;加強國家間科技合作,就一些難度較大、成本較高、周期較長的研究項目,多個國家可以通過合作攻關的方式來推進;推動科技成果的共享與傳播,各國應建立健全科技成果的共享機制,鼓勵科研人員將研究成果公開發表,并通過知識產權的轉讓加強科技交流。
此外,還需要加強產業政策的協調。各國產業結構各有不同,使得國際產業結構的協同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涉及多層面的政策協調、調整。各國在制定產業政策時,不應只從自身產業優勢出發,而是要充分考慮到所處的整個市場環境,包括對國際市場需求狀況的了解,對國際市場競爭環境的考察,以及對主要競爭對手產業結構特點的了解,準確把握和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較優勢,發揮自己專長,趨利避害,避免政策沖突,避免產生過度競爭和浪費資源。(戚自科、黃昱程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系列訪談到此結束)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