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綠·聲音 綠·生活 綠·人物 綠·能源 綠·產業

首頁>生態>資訊

我國工業副產氫與水電解制氫的供應比例將迎來拐點

2025年03月20日 17:06  |  作者:高志民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人民政協網3月20日電(記者 高志民)由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氫能分會聯合30余家氫能產業龍頭企業和科研院校共同編寫的《中國氫能技術發展研究報告2024》(簡稱《報告》)3月20日在京發布。《報告》顯示,拓展氫能尤其是綠氫在各領域應用規模,激活跨領域協同創新能力,提升自主技術與國產產品競爭力與市場認可度,將是推動我國氫能全產業鏈技術高水平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預計到2030年,我國氫能各領域技術將趨于成熟,基本實現全產業鏈自主可控,國產產品具備一定競爭力,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龍頭企業,中國電解槽、燃料電池等產品在國際市場占據重要地位。隨著一大批綠氫項目的陸續投產,預計2035年前后,我國工業副產氫與水電解制氫的供應比例將迎來拐點。

《報告》著眼于我國氫能全產業鏈技術發展現狀與趨勢,圍繞氫能“制儲輸用”各關鍵環節,從技術發展現狀、不同技術路線對比、核心技術與關鍵裝備水平、國內外技術水平比較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梳理,并立足全球氫能技術前沿發展方向與我國氫能產業發展實際需要,分析并提出了我國氫能全產業鏈各環節關鍵技術發展方向的科學建議。近年來,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對于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發展氫能是我國保障能源安全、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破解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約束的重要途徑之一。值此“十四五”順利收官與“十五五”揚帆起航的重要節點,《報告》的發布將為社會各界在氫能產業相關政策制定、學術研究、產品研發、企業經營、金融投資等方面提供科學參考。

2025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簡稱《能源法》)正式實施,氫能被納入我國能源管理體系,標志著我國氫能的管理屬性迎來了重大轉變,對我國持續完善氫能產業政策體系、推動技術創新與競爭力提升、構建綠色低碳多元化氫能供給體系、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擴大各領域示范應用規模、系統建立氫能“制儲輸用”全產業鏈發展生態具有重要意義。2025年2月27日,國家能源局發布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提出,探索大型風電光伏基地與相關產業集成式發展新模式,穩步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及可持續燃料產業,穩步推動燃料電池汽車試點應用,有序推進全國氫能信息平臺建設,穩妥有序探索開展管道輸氫項目試點應用,推動各地建立完善氫能管理機制。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加快推動氫能產業規模化發展再次成為代表委員們的熱點議題和發展共識。據氫能促進會不完全統計,兩會期間共有十余位代表委員從推動清潔低碳氫多元化低成本供給、促進“電氫熱”等多品類能源系統化耦合利用、推進綠氫等綠色燃料替代、加快建設“風光儲氫氨醇”一體化大型綠色能源基地、開展氫能高速建設、加強融資保障與資本扶持、組建國家經濟工作局等多個方面提出若干建議。

根據《報告》,在政策的積極引導與大力支持下,我國氫能全產業鏈技術不斷突破,大量國產化產品和裝備加速涌現。我國氫能產業戰略布局正從推動產業鏈關鍵環節技術攻關和成本降低拓展至全產業鏈技術突破和應用規模擴大,各領域技術研究也開始從系統及整機制造向核心材料研發與基礎研究逐步深入。總體來看,我國氫能產業各領域技術已進入工程化向商業化過渡的關鍵階段,產業鏈各環節關鍵工藝和技術已基本完成突破或處于突破前夕。核心裝備與材料在性能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正在快速縮小,部分領域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報告》指出,在氫制取環節,可再生能源制氫將成為我國氫氣供應的主要增量,化石能源制氫產量將于2030年前后達峰并進入快速下降通道,工業副產氣將是我國可再生能源制氫形成規模化供應能力前,保障終端用氫需求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我國化石能源制氫技術已完全實現國產化,大規模工業副產氫提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基于可再生電力的水電解制氫技術是氫制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報告》強調,我國電解槽生產制作正在向自動化、智能化與柔性生產轉型。同時,針對可再生能源功率波動性和間歇性的特點,通過與人工智能等數智化技術融合,開發具備功率分配決策和集群控制等功能的智能管理系統,將成為電解槽的核心指標之一。《報告》預計,到2030年,我國堿性水電解制氫技術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其他制氫技術方面,甲醇制氫、氨制氫、海水直接制氫、生物質制氫及光催化制氫技術水平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天然氫勘查處于早期階段。

《報告》顯示,在氫儲運環節,我國氫儲運產業呈現技術路線從單一氣態向氣液固多相拓展、國產化能力從系統層面向材料與零部件延伸、儲運規模從近程批次供應向長途穩定供應過渡的發展態勢。基于壓力容器的氣態儲運技術成熟度高,是當前我國氫儲運的主要形式。《報告》預計,到2030年,高壓氣態氫儲運技術仍將占據主導地位;低溫液氫儲運技術在部分長距離運輸場景實現商業化運營;有機液體氫儲運技術將在部分場景與其他技術形成優勢互補;固態儲氫技術有望在固定儲氫場景和兩輪車等特色場景實現規模化應用;摻氫/純氫管道輸氫技術完成適用性與安全性驗證,各類輸氫管道建成總里程有望突破5000km。

《報告》顯示,在氫加注環節,我國加氫站建設穩步推進,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9月,我國累計建成加氫站數量超510座,穩居全球首位。高壓氣氫加氫站EPC能力日趨成熟。壓縮機已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加氫槍、控制閥等核心零部件具備國產化能力。在液氫加氫站方面,我國已具備從液態儲氫到增壓汽化再到高壓氫氣加注的總體技術方案設計能力,45 MPa級高壓液氫泵等核心裝備完成樣機開發,初步具備國產化替代能力。《報告》認為,未來我國加氫站將呈現氣液并行的發展態勢,加注方式將從高壓氣氫加注向液氫汽化加注和液氫加注拓展。在穩定的氫氣供給網絡成形前,制加氫一體站將是保障終端用氫需求的重要方式。通過數智技術實現加氫站智能化和無人化運營,已成為加氫站建設的重點發展方向。提升高壓與低溫環境下材料耐氫性能,優化密封材料結構,提高使用壽命,是加氫槍、壓縮機和閥門管件等加氫站關鍵裝備與零部件性能提升的主要突破方向。

《報告》提出,在應用環節,我國氫能應用技術呈現從單一交通領域向能源、冶金等領域加速拓展的態勢,化工領域用氫需求逐步從灰氫向綠氫過渡。在交通領域,我國采取商用車優先的發展路線。在能源領域,我國電氫耦合技術快速進步,“電-氫-電”最高轉化率已達50%左右;燃煤機組摻氨燃燒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燃氣輪機摻氫/純氫燃燒發電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在化工領域,綠色合成氨技術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大規模CO2加氫制甲醇技術進入中試階段;電氫合成綠色航煤技術完成百噸級驗證。國內綠色產品認證標準體系正在逐步建立。在冶金領域,氫冶金技術整體仍處于試點示范階段,我國已完成了富氫高爐全工藝流程驗證;氫基豎爐技術仍以引進吸收為主。《報告》預計,我國氫能在交通、化工、能源、冶金等領域應用技術將在2030年前后步入成熟期。交通領域燃料電池技術和內燃機技術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交通領域氫能應用將進入全面推廣階段。在能源領域,我國燃料電池分布式供能、煤電機組摻氨燃燒、燃氣輪機摻氫/純氫燃燒技術基本成熟并進入規模化推廣階段,將有力支撐我國“電氫并行”新型能源體系的建設。《報告》預測,到2030年,我國各領域綠氫需求總量將達到500萬t左右。

編輯:李律杉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玩弄丰满少妇视频 | 一本久久a精品一区二区 | 午夜性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 小草在线影院婷婷亚洲 | 中文字幕一二三区 | 久久99精品麻豆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