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大家談
以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共同富裕
民營企業要大力推進數智賦能,不僅提升運營效率,更構建起以敏捷性、抗脆弱性為特征的競爭力
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時強調,“希望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胸懷報國志、一心謀發展、守法善經營、先富促共富,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要聚焦于提升企業自身發展能力,勇擔時代重任,更好地助力共同富裕。
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離不開民營經濟的積極參與。一是效率提升與普惠共享的共生。據統計,我國民營經濟貢獻了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技術創新是效率提升的核心動力,也是普惠共享的基礎性支撐。作為效率提升的“裂變源”,技術創新推動生產要素的創新配置,并通過溢出機制、制度創新等多重因素,進一步形成從賦能傳統產業到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從完善產業體系到優化產業結構的共享發展,惠及更多主體。
二是就業結構與收入分配的聯動。據統計,我國民營經濟貢獻了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將推動就業結構向高技術化、服務化、數字化、區域融合化方向演進,在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將加速人力資本升級,促進收入分配的優化,進而推動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形成“就業結構優化—技能溢價—收入增長”的良性循環。
三是市場機制與社會責任的平衡。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其作為社會主體,通過戰略性創新和制度性行動,對利益相關主體以及更廣泛社會系統的主動回應、正向反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構建“市場化履約—社會化協同”平衡機制,使社會責任內化為企業可持續競爭力的重要部分,進一步孕育更具韌性和發展性的新型市場經濟形態,形成效率與公平的良性互動。
四是空間布局與區域協調的互動。民營經濟是優化空間布局、強化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力量。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空間重構,不僅是產業的梯度轉移與立體式布局,更是在制度創新和技術賦能的基礎上,發掘每個區域的價值、形成差異化的發展路徑,打破傳統發展中的“馬太效應”。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深化建設和數字化治理的普及,民營經濟將會在區域協調發展上發揮更大作用。
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聚焦企業自身能力建設。
創新驅動增強內生增長引擎。創新驅動的本質,是企業打破自身發展的路徑依賴,建立開放的創新生態系統,為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在要素層面,將生產要素結構拓展為包括知識、技術與數據等在內的復合型結構,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持續提升。在能力層面,構建動態能力體系,包括技術吸納能力、知識轉化能力與迭代適應能力。民營企業要積極融入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大局,擁抱新質生產力,以創新驅動來化解不確定性風險,發掘新的市場機會。
數智賦能優化價值創造范式。數智化不僅推進企業生產流程的優化升級,更是構建“數據采集—智能分析—動態優化”的閉環機制,打破信息孤島,建立實時反饋網絡,完善決策精準、運營敏捷、服務個性的體系,提升資源配置精準度。數智化還可以進一步推動企業從封閉價值鏈走向開放價值網絡,構建共生的價值創造范式,形成突破企業組織邊界的產業協同體系。民營企業要大力推進數智賦能,不僅提升運營效率,更構建起以敏捷性、抗脆弱性為特征的競爭力。
治理固本筑牢發展根基。通過治理創新構建權責適配、激勵約束兼容的現代管理體系,將個體理性轉化為組織理性,使企業成為一個有機生態系統,為可持續發展固本強基。在管理制度層面,建立科學決策機制與權力制衡架構,推進風險防控與合規管理的協同,提升管理效能。在利益分享層面,以共同體建設為導向,以合作共贏為原則,構建兼顧公平效率的共建共享機制,不斷激發人力資本創新潛能。民營企業要積極探索剛柔并濟的治理模式,既筑牢經營安全底線,又為發展創新提供穩固的制度場域。
(作者金甌系浙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副教授)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