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奇聞軼事
中央蘇區最后一場文藝演出
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黃麟鄉井塘村,是一個寧靜的小村莊,村里有一個天然的露天演出場地。1935年春節期間,這里上演了一場爭取人心、鼓舞士氣的統戰大戲。
1935年1月底,中央分局召開會議,討論如何突圍事宜。此間,為激發蘇區軍民的革命斗志,營造節日喜慶氛圍,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辦事處決定由瞿秋白負責,組織中央工農劇社下屬的“火星”“紅旗”“戰號”三個劇團,在中央分局駐地井塘村舉行文藝會演。
其時正值新春佳節,戰火紛飛之余,蘇區的文藝工作者們獻上了一場精彩的視聽盛宴。表演形式多樣,既有話劇、舞劇等戲劇,也有大鼓詞、小提琴獨奏、口琴獨奏、樂器合奏等節目。新搭的簡易戲臺下,擠滿了來自四面八方的群眾。中央分局的領導人項英、陳毅、瞿秋白、陳潭秋……都站在人群中間。
演出的夜晚,雖冷風細雨,但群情激奮、氣勢如虹。多年后,“火星”劇團領隊石聯星仍然按捺不住激動,深情地回憶:“我們用紅紙泡成水當胭脂,用木炭當眉筆。那時已是數九寒天了,山風和小雨吹打著我們,但我們心中好像有團火在燃燒,興奮得把什么樣的冷都忘了。”在中央蘇區極端困難、極端嚴峻的形勢下,這場烽火歲月里的演出,不僅極大地鼓舞了蘇區軍民的斗爭意志,激發了廣大群眾的革命熱情,而且起到了迷惑敵人的作用,使敵人未能準確判斷留守紅軍的實力,有力配合了主力紅軍的戰略轉移。
會演結束之后,針對危急的局勢,留守紅軍根據中共中央急電指示,為了保存革命力量,決定將部隊化整為零,分成九個方向向外突圍,分散開展游擊戰爭,史稱“九路突圍”。
沖出敵軍重圍的同志,成為后來堅持三年游擊戰爭的種子和骨干。在全民族抗戰爆發后,南方八省保存下來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成為活躍在大江南北抗日前線的一支重要武裝力量。
(作者系中共贛州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