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奇聞軼事
《義勇軍進行曲》初稿成于熱河抗戰
1933年2月下旬,救國會軍事部長王化一、政治部副部長杜重遠到達朱碌科檢閱慰問東北義勇軍部隊。檢閱時,新聞界記者和張慧沖當場拍成電影。
李純華的回憶錄《東北義勇軍第二軍團概述》中記載:
1933年2月25日晚間,救國會軍事部長王化一,政治部副部長杜重遠和上海遼吉黑熱后援會負責人朱慶瀾等,率百余人攜帶械彈、服裝和慰問品到達朱碌科。26日到四家子檢閱并慰問部隊,上海的電影公司拍了紀錄影片。
張慧沖于1922年投身于電影事業,主演了《愛國傘》《新人的家庭》《中國第一大偵探》《蓮花落》等,后成立慧沖影片公司。他于1933年2月13日到達熱河地區,開始拍攝影片《熱河血淚史》。
熱河失守后,張慧沖的攝影器材全部被日軍炸毀,拍攝好的膠片被張慧沖冒著生命危險帶回了上海,并上映到上海各大影院,引起了轟動。
魯迅先生于1933年3月19日在《申報》上載文,題為《迎頭經》。他寫道:
報載熱河實況曰:“義軍皆極勇敢,認擾亂及殺戮日軍為興奮之事……唯張作相接收義軍之消息發表后,張作相既不親往撫慰,熱湯又停止供給義軍汽油,運輸中斷,義軍大都失望,甚至有認替張作相立功為無謂者。”
2001年遼寧省政協文史委編輯的《血肉長城——義勇軍抗日斗爭實錄》文集中,收錄了劉鳳梧在1979年寫給中共遼寧省黑山縣黨史辦公室的《回憶黑山縣抗日義勇軍》一文,描述了拍攝過程中的細節,這個攝制組里,有音樂家聶耳。
劉鳳梧在回憶錄中說:
1933年2月熱河抗戰期間,高鵬陪同后援會慰問團的人慰問、采訪我們義勇軍官兵時,慰問品是按照一營到三營的順序發放,在慰問團先給一營和二營發放慰問品的時候,我就指揮三營官兵唱《義勇軍誓詞歌》。
慰問團里的聶耳聽到歌聲,來到我們跟前。
聶耳是南方人,他問我們,你們用東北話唱的歌我聽不懂,唱的是啥子歌?我聽成是“傻子歌”。我告訴聶耳,我們唱的不是“傻子歌”,是《義勇軍誓詞歌》。當年高鵬是東北大學的學生,也是北平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軍事部的聯絡副官。跟隨朱慶瀾從上海和北平到熱河慰問的青年知識分子到承德后,都是由他負責聯絡召集,聶耳等人他都認識,我是通過高鵬的介紹認識聶耳的。
劉鳳梧之子劉生林說:
根據我父親的回憶和其他史料記錄可以看出,正是因為當年聶耳在四家子與義勇軍官兵們同唱《義勇軍誓詞歌》,又從我父親那里得到《義勇軍誓詞歌》傳單,這為后來聶耳和田漢共同創作《義勇軍進行曲》提供了基本素材。
《義勇軍誓詞歌》創作于錦州,從四家子通過聶耳走向全國。
(摘自河北省承德市政協編輯《承德文史鉤沉》,編輯有刪節)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