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理論>建言立論
未來教育:培養“AI無法替代的人類特質”
從2022年底的ChatGPT橫空出世,到2024年新年期間的SORA驚艷亮相,再到今年春節期間DeepSeek的火爆全球、春晚上跳舞的宇樹機器人,我們看到了人工智能技術的突飛猛進。從武漢“蘿卜快跑”自動駕駛開始,到廣東AI公務員、杭州AI主播上崗,甚至202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頒給人工智能相關的科學家,我們都在驚嘆人工智能強大的進化能力。當人工智能必將替代所有把人作為工具的工作,我們的教育將如何進化?這已經成為教育界最重大的命題。
教育是人類為傳承文化而發明的最重要的社會性行為,是人類特有的文化現象,因為有了教育,才有了人類文化社會和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教育隨著科學技術同步進化,已經經歷了4個階段:
在由神權和王權控制的原始學校,人們通過系統的學習來掌握祭祀儀式、制作溝通上天神靈的神器。農耕社會,伴隨著文字的出現,真正的學校產生了。這個階段屬于超精英教育,文字高度壟斷,且文字被神秘化,只有極少數統治者掌握著寫字和識字的能力,并作為統治階級最強大的工具。在從農業生產到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的躍遷中產生的新的教育形態:知識是工具,人是掌握知識的工具,因此學校規模不斷擴大,教學內容高度統一,并形成了高效率的班級授課制。這樣統一化、規模化的學校教育,實際上是機械化流水線延伸的一部分。近五六十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人類從機器時代跨入數字化時代,產業升級加快,一個人一輩子會從事多個崗位,終身學習的理念應運而生,教育進入又一個新時代。世界成為一個村落,人和信息快速流動,徹底打破了知識壟斷,世界變平了。網絡資源的暴漲,打開了新的學習空間,產生了新的學習渠道,形成了新的學習方式。教育一方面為社會提供與生產力相適應的人力資源,另一方面更是在塑造每個人的精神世界。
人工智能時代教育將進入全新的階段。教育面對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科技發展速度遠超人類的學習速度,如何解決“越學越無知”的問題;二是人工智能的學習能力遠超人類的學習能力,如何來實現“人機共生”的學習生態;三是絕大部分傳統的工作會被機器替代,人類將為創新而生,如何來完成“為創新而學”的轉向。從宇宙演化的角度來看,人工智能很有可能是碳基生命向硅基生命進化的重要轉折,宇宙將涌現出超越人類智慧的新物種,這對人類來說顯然不是福音。因此,我們期待的人工智能不是人類的顛覆者,而是創造人類未來幸福和想象力的新工具、新工作、新機會。人工智能也不是教育的替代者,而是推動教育范式革命的催化劑。解決這些挑戰需要重新定義“教”與“學”的本質,在技術創新與人文傳承之間找到動態平衡。
未來教育的新生態,其核心命題是如何培養“AI無法替代的人類特質”。教育通過進化來把人工智能的挑戰轉化為變革的機遇。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變革。
第一,大幅度降低統一要求的教學內容,增強學習的選擇性和實踐性。創新需要不一樣的大腦和行動,在統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基礎上,讓孩子們形成自己的興趣和專注的領域。人工智能顯然在知識的個性化傳遞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但因材施教不僅僅是教學方法,更是教育目的,我們要把孩子們培養成不一樣的人。
第二,人工智能教育最重要的并非開設一門人工智能課程,而是用人工智能來深度改造所有學科。哪怕是藝術、人文學科課程,也需要進行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造,增加新技術和數字化的相關內容,并配備全新的教育教學設備。比如融媒體需要傳統的新聞專業增加新媒體設備的學習和體驗;藝術設計類學科需要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方面的課程再造。同時,通過鼓勵孩子們基于人工智能開發個性化的學習方法,形成更加豐富多彩的學習經歷和體驗。
第三,用人工智能來促進深度學習和創造力培養。人工智能的創造性在于超越了人類大腦容量和學習精力的限制,就好比400年前人們利用顯微鏡和望遠鏡,可以超越裸眼看到更微觀、更宏觀的世界一樣,其生成能力不是用來替代人們的思維——給出答案或者生成文章,而是讓人看到自然人無法看到的問題與現象,讓每個普通人都能成為藝術家、工程師和科學家。
第四,設置通用人工智能課程本身也要改變靜態課程觀,呈現新的課程形態。人工智能課程的最好方式,就是用項目式學習方法,通過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的實踐,提升對機器感知、機器學習、模塊式控制等計算思維的理解,直接讓孩子們在應用中學習,教師老老實實和學生們共同學習,甚至是向表現優異的學生學習。
第五,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在考試評價中的作用。評價是教育指揮棒,人工智能可以反映孩子們的深度思維能力和知識面,也能測評孩子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借助技術手段來改變原來以紙筆測試為主的評價方式,將大大推進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的改變。
總之,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作用,既不能基于目前應試教育的慣性去加強應試的傾向,也不能讓人工智能削弱人的核心素養與精神塑造。相反,人工智能是擺脫教育功利化傾向,讓孩子們擁有更開闊的視野、更強大的內心和更豐富體驗的進化利器。
(作者倪閩景系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上海市委會副主委、上海科技館館長)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