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委員履職故事
李彥鋒:雕琢春秋時光 點亮無聲世界
李彥鋒在專注雕刻牡丹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李彥鋒 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政協委員,菏澤市匠工木雕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獲牡丹區“優秀政協委員”稱號。
陽春三月的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黃堽鎮,微風輕拂過青磚黛瓦,鎮東頭匠工木雕的非遺工坊內,“咔嗒咔嗒”的雕刻聲此起彼伏,李彥鋒正握著聾啞人魏言壯的手,引導刻刀在牡丹木雕上勾勒花瓣脈絡。12年來,這位省級非遺傳承人在這片黃土地上書寫著傳統技藝與助殘事業交相輝映的動人篇章。
從木雕匠到創新者
出身木雕世家的李彥鋒,從小便對木雕有著濃厚的興趣,經常利用閑暇時間跟隨父親研習傳統木雕技藝。在2013年菏澤國際牡丹花會上,李彥鋒敏銳地察覺到游客對牡丹主題紀念品的強烈需求,捕捉到“非遺﹢文旅”的發展契機。他帶著牡丹木雕作品滿懷期待參展,卻被游客一句“老物件太土氣”澆醒。
這次挫折讓他陷入沉思。與此同時,作為區政協委員,在日常走訪調研中,他發現全區有1200多名聽障人士,其中不少人具備勞動能力,卻因種種原因難以實現就業。“能否將木雕技藝培訓與聽障人士就業有機結合起來?”這個想法在他腦海中迅速生根發芽。
2017年,他自籌資金,成立了菏澤市匠工木雕文化有限公司,創辦了“無聲王國工坊”,專門面向聾啞人,教授他們木雕技藝。然而,工坊創辦初期,可謂困難重重。一方面,聽障學員由于溝通障礙,很難準確掌握雕刻技巧;另一方面,如何將牡丹元素巧妙地融入傳統木雕,也是亟待解決的難題。為了突破溝通障礙,李彥鋒買來手語教材,每天下班后便跟著視頻刻苦學習手語。同時,為解決牡丹元素與傳統木雕結合的問題,他帶領團隊反復試驗,最終找到了牡丹深淺浮雕和透雕技法相結合的方法,讓木雕花瓣層次分明、栩栩如生。
從無聲者到藝術家
清晨7點,工坊的電動門準時開啟。24歲的潘玉國第一個走進車間,他用手語比劃著告訴李彥鋒,自己昨天在家練習雕刻直至深夜。曾經,因聽力障礙,潘玉國被多家工廠拒之門外,而如今,在李彥鋒的耐心教導下,他已然成為工坊的藝術技術骨干。在他的工位上,半成品牡丹屏風上的花瓣等待著色,細膩的紋路在晨光的映照下,泛著溫潤的光澤。
為了讓學員理解設計理念,李彥鋒創新教學方式:3D動畫演示牡丹生長,震動感應設備傳遞花瓣舒展節奏,觸感板幫助掌握不同木材特性。在他的帶領下,工坊開發出30多個系列產品,獲近千項知識產權保護。由其組建的匠工木雕非遺創作小組先后被授予“山東省先鋒號”“齊魯工匠”等榮譽稱號。
每月的第三個周六,是工坊的“開放日”。附近學校的孩子們在老師帶領下,前來參觀木雕制作流程。李彥鋒常說:“要讓非遺技藝在孩子們心中種下種子,未來才有傳承的希望。”在他的積極推動下,牡丹區12所中小學開設了非遺體驗課程,累計培訓學生3000余人次。
更令人欣喜的是,工坊的成功模式正逐步得到復制推廣。2024年,李彥鋒和其他政協委員共同開展非遺助殘活動,吸引了剪紙、魯繡等6個非遺項目加入,建立了共享直播間,通過“非遺﹢直播”的創新模式,進一步拓寬了銷售渠道,增加了殘疾人就業收入。
站在新建成的產業園里,李彥鋒又在描繪新的藍圖:建設木雕技藝傳習所、打造沉浸式曹州古城牡丹文化體驗館、開發數字非遺課程……“要用非遺的火種,照亮更多殘疾人的人生大道。”
以履職繪就新畫卷
李彥鋒始終心系牡丹產業發展,他通過多方實地調研,發現菏澤市牡丹產業發展存在文化內涵挖掘不足、產業鏈條單一、品牌傳播力薄弱等問題。
基于深入調研,李彥鋒提出進一步豐富菏澤市牡丹產業文化內涵的建議。他建議,構建“牡丹﹢”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文旅康養等復合業態,為牡丹產業注入多元活力。同時,著力建設牡丹主題文化街區,精心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發動相關企業積極開發文創工藝品,深度挖掘牡丹文化價值。此外,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全力構建城市IP矩陣,提升牡丹品牌知名度。
市政府高度重視李彥鋒的建議,牽頭有關部門迅速成立工作專班,制定《牡丹之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分階段穩步推進落實。2023年,重點實施牡丹產業園提質工程,新建5萬平方米智能溫室;加大宣傳力度,成功舉辦菏澤國際牡丹文化節及菏澤國際牡丹論壇,簽約12個產業項目;開發8類牡丹籽油等深加工產品,并推出“云賞牡丹”數字平臺。
如今,菏澤牡丹產業發展成績斐然。全市牡丹種植面積擴大到48萬畝,文旅綜合收入同比增長37%,帶動3.2萬花農增收致富,城市品牌指數躍居全國花卉類目的地前三。
近年來,李彥鋒在履職路上不斷探索前行,先后撰寫9件提案、26篇社情民意信息,真正做到為民履職、代民發聲。他也因此連續7年榮獲牡丹區“優秀政協委員”稱號。
從傳統匠人到政協委員,李彥鋒以刻刀為筆,在非遺長卷上續寫時代華章;以匠心為燈,在無聲世界里點亮希望之光。他的故事,是新時代基層政協委員履職為民的生動注腳,也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美好見證。(通訊員 王文 宋浩然 邱筱惠)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