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4月10日電(記者 付振強)隨著互聯網技術和數字經濟在優化供需匹配中持續發揮作用,更加精準化的求職市場需求也愈加明顯。教育部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張銳認為,大比例錯過與低效率匹配,對于大學生就業甚至人生發展的影響非同小可,而突破這一環節常規模式極限的方法,是構建與應用人崗智能匹配平臺。
張銳認為,求職市場的供需結構性失衡深層原因是求職者與招聘企業在基本條件層面的供需適配效率過低、求職者與招聘企業在綜合能力層面的供需適配尚存偏差兩方面原因。如將常規模式升級為人崗智能匹配模式,只需將自身信息按指標輸入系統就可完成招聘崗位條件雙向精準智能分析匹配,并鎖定最高雙向適配度的推薦崗位。“根據統一指標進行人崗智能精準雙向匹配,可幫助求職者從浩若煙海的招聘信息中找到自身基本條件高適配度企業崗位的效率和精準度。”在張銳看來,人工智能平臺在就業市場帶來的有益探索,是可避免求職者對招聘崗位與自身專業契合度進行誤解誤判。“人崗匹配過程能幫助求職者尤其是高校畢業生迅速認知初始適配范圍的行業體系和企業崗位,從而基于感性體驗和理性判斷,找到既喜歡又擅長還契合自身專業的最高適配就業目標。由于深度契合性格和天賦,求職者不僅會激發更強就業意愿,而且會充滿熱愛和動力地踏上職業發展的最優路徑。”
“人類為社會組織創造價值的主要能力,也就是社會組織篩選人才的核心指標,分為學科知識能力、核心通用能力與組織職務能力三類。”除借助科技之“智”賦能人崗匹配加速外,張銳還建議,通過科學特訓方案提升部分重要能力,并優化各項能力在招聘筆試面試中的展現程度。如根據對大量行業頭部企業和公職單位的深度研究, 各類社會組織對求職者尤其是高校畢業生的招錄選拔,主要針對三類重要能力及其18項細分能力指標。他認為,在做好招聘應對技法全項準備前,還應針對復雜思維能力、多元學科通識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人格魅力、執行能力、領導能力和企業職務能力等七種能力,進行多元學科與產業精要知識高速理解訓練、復雜思維能力聚焦訓練和高適配目標行業企業調研與關鍵職能改進訓練等三項整合特訓,進而快速提升常態環境中成長不足的部分短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