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奇聞軼事
吳定良搶救落水“國寶”
1940年秋冬季節,日寇的鐵蹄逼近西南腹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140箱珍貴文物——其中不乏宋元刻本、人類學標本和古籍善本,在顛沛流離中暫存于宜賓碼頭。
然而,一艘年久失修的民生公司貨船突遭底艙進水,船上所有箱籠沉入長江,史料與標本危在旦夕。時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任研究員的吳定良,連夜與董作賓、凌純聲等學者趕赴宜賓。經奮力搶救,沉入江底的箱籠被全部打撈上來。現場一片狼藉,箱中書籍已脹裂變形,人類學標本的骨骼散落泥濘。吳定良除了與民生公司檢驗濕物外,迅速組織人力封鎖現場,雇傭當地民團擔任“保安”,日夜保衛搶救現場,并囑咐負責人每天向他匯報。又叫來工匠與學者,將搶救分為三處:修復文物、清理標本、整理典籍。
隨后,吳定良制定了詳細的方案并開始搶救工作。他取出隨身攜帶的Autme膠,這是他在體質人類學研究中改良的黏合劑。一具破碎的青銅器頭骨被送來,他手持竹鑷輕夾碎片,膠液精準滴落,裂縫處瞬間彌合。濕透的典籍堆疊如山,吳定良命人支起竹架,懸吊拓片于室內陰干。他獨創“水蒸氣法”:將浸透的線裝書平鋪于木板,覆以濕布,隔水蒸騰,既避免暴曬脆化,又使墨跡不褪。
經過一個多月的鏖戰,吳定良總算如釋重負,圓滿完成任務,所幸損失不大。之后,他整理好了落水文物在宜賓救治的報告,并將落水書物價目開列造冊,遞交民生公司以索賠。最終,公司答應賠償,創下戰時文物索賠先例。(周星)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