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教育·資訊 教育·聲音 教育·實踐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長·導航

首頁>教育>教育·聲音

強化教育對科技與人才支撐的內在邏輯與著力之處

2025年04月15日 11:08  |  作者:薛二勇  |  來源: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時強調,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支撐作用,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生動局面。當前,我國正處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時期,是實現黨的二十大確定的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攻堅時期,教育的戰略地位和現實意義日益凸顯,直接決定國家戰略的推進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教育強國建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戰略性作用。我們應以教育強國建設為契機,推進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建設;以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相互協同推進教育強國建設,通過教育落實落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三個第一”戰略藍圖,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以教育強國建設推進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建設。以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對社會的全面引領、對國家的全面支撐為基礎,加快推進教育強國建設,形成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第一,以教育為基礎,推進科技創新發展。通過教育讓全體人民掌握基礎知識和能力,為科學進步打下堅實的社會基礎;通過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創新創造科學技術知識。第二,以教育為依托,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建設人才強國,形成提高科技與文化創新水平和質量的磅礴力量。第三,以教育強國建設為基礎,全方位支撐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建設,同時發揮其共生互促作用,通過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引領教育強國建設。科技發展、人才涌現必然會對教育的內容、設施、手段、方式,甚至制度產生影響,推進教育理念和模式變革,引領和推進教育強國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推進的關鍵時期,社會的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高質量發展成為破解矛盾的重要抓手。教育強國強在自身發展與對外支撐的高質量,以此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發展。教育強國建設征程中,要針對教育改革發展的質量提升問題,瞄準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需求,推進深度變革與綜合改革,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是教育強國建設的兩個基本階段,兩者的教育對象、教育內容、管理方式、評價模式不同,要把基礎教育作為基點、高等教育作為龍頭統籌推進教育強國建設。

把基礎教育的基點打造好,支撐教育強國建設。沒有基礎教育的強大、奠基與高質量,就不可能有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更談不上高等教育強國的建設。針對基礎教育發展中改革創新精神不夠、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教育教學靈活性不高等問題,要采取適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知識創新創造規律的科學措施推進深度變革。基礎教育改革要加強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培育,既要把基礎打牢,也要培育創新精神。基于項目式、體驗化學習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廣大教師要引領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實現課程、教材、教學有效綜合推進,讓學生在探索與發現知識中獲得成就感。以學校為主要陣地推進家校社協作,教育者堅持長期主義,善用鼓勵、保持耐心,教育與管理相結合,引導學生積極學習,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讓每一位學生通過教育而出彩。基于學情教情校情,改革教育教學模式,在分科教學之外加強綜合教學,充分利用課外活動、課后服務、假期托管等,推進學科交叉融合、主題式教學等,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把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發揮好,引領教育強國建設。如果沒有高等教育強國的牽引,基礎教育強國建設就會失去方向和向上的通道。這就需要充分發揮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相互支撐、互為促進的作用。針對高等教育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聯系不夠、服務國家發展不足、科研創新水平不高、科研評價功利化等問題,以綜合改革推進高等教育強國建設。高等教育要把原始創新放在基礎地位,推進基礎學科和交叉領域“從零到一”的突破,對國家戰略推進構成強力支撐。高等院校要主動走出“象牙塔”,積極關注國家和人民需求,開展具有針對性和前沿性的高水平科學研究,提升科研成果轉化效能;同時充分地把科研和教育相融合,在科研實踐中培養創新人才,通過創新人才進一步推進科學研究的深入開展,提升對國家的可持續整體性貢獻度。基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知識創新創造的主客觀規律,優化和調整教育評價制度,創造相對寬松的支持創新的環境氛圍,容忍失敗、鼓勵創新。

(作者薛二勇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編輯:位林惠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午夜性色福利在线视频免费 | 色狠狠久久Av五月综合 | 思思99re久久精品国产首页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大胸视频 | 中文字幕欧美在线 |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