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委員說話
鄭成功“通洋裕國”強烈海洋意識的當代意義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鄭成功是一位熠熠生輝的人物。他不僅以收復臺灣的壯舉彪炳史冊,其提出的“通洋裕國”理念,更是在經濟、文化、外事交流等多方面展現出超越時代的價值,對當今社會的發展仍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1646年,年僅22歲的鄭成功向隆武帝上疏諫言:“據險控扼,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在當時“重陸輕海”思想盛行的社會背景下,這一主張猶如一聲振聾發聵的吶喊,展現出鄭成功極具前瞻性的海洋觀。他深刻認識到海洋貿易的巨大潛力,試圖通過發展海上貿易,實現國家的富強。
在實踐中,鄭成功繼承父親鄭芝龍的海上基業,以廈門、金門為基地,建立起“五商十行”貿易體系。山路五商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負責采購大陸貨物并運銷外洋;海路五商以仁、義、禮、智、信五德命名,主要販運東西兩洋換回來的白銀、硝、磺、銅、鉛、麻、木材等軍需物資。其商業網絡遍布海內外,分支機構涵蓋沿海各省大城市及海外各港口。從1647年到1662年,鄭成功派往日本貿易的商船約占中國商船總數的80%,每年達20艘左右,派往東南亞一帶貿易的商船也達20艘左右。東西洋貿易額相加,海外貿易總額平均每年為424萬兩銀,每年海外貿易利潤總額為269萬兩銀。這筆豐厚的收入成為鄭成功軍隊軍費開支的主要來源,支撐著他的抗清復臺大業,也讓廈門成為當時我國東南沿海首屈一指的對外貿易口岸。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際合作與貿易往來日益密切。鄭成功“通洋裕國”所蘊含的開放合作理念,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它啟示我們,在經濟發展中,不能故步自封,而應積極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加強與各國的貿易合作,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推動經濟的持續增長。例如,中國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合作、貿易往來和人文交流,就是秉持著開放合作的理念,促進共同發展、實現互利共贏。
在鄭成功開展海上貿易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商業運作模式和規則。他注重商業信譽,建立起完善的貨物采購、運輸和銷售體系,確保貿易活動的順利進行。這種誠信經營和創新管理的理念,在現代商業活動中依然至關重要。誠信是企業的立足之本,只有遵守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才能贏得客戶的信任和市場的認可。同時,不斷創新管理模式,提高運營效率,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如今,許多成功的企業都將誠信和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價值觀,通過建立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創新營銷模式等方式,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鄭成功“通洋裕國”的實踐,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他的貿易船隊將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運往海外,同時也帶回了國外的文化、科技和思想。這種文化的交流與互動,不僅豐富了中國的文化內涵,也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了中國。在當今全球化時代,文化交流與融合的趨勢更加明顯。我們應積極推動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同時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包容,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例如,孔子學院在全球的廣泛設立,就是中國推動文化交流的重要舉措,它為世界各國人民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提供了平臺。
鄭成功在與外國貿易往來中,雖然以和平貿易為主,但也不乏與西方殖民者的斗爭。他在維護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方面的堅定立場,為后世樹立了榜樣。在當今國際形勢下,海洋權益的維護對于國家的安全和發展至關重要。我們應堅決捍衛國家的海洋主權,加強海洋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提高海洋綜合管控能力,確保國家的海洋利益不受侵犯。同時,通過和平談判、外交協商等方式解決海洋爭端,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鄭成功的“通洋裕國”理念是一筆寶貴的歷史財富,它所蘊含的開放合作、誠信經營、文化交流和維護國家主權等價值觀念。在新時代,我們應在鄭成功“通洋裕國”的海洋文明觀中汲取豐富養分,積極探索在百年大變局背景下國家海洋觀的未來路徑,促進海洋強國建設與海洋命運共同體構建,讓人類共享的海洋成為人類安危與共的和平之海、共同繁榮的發展之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者駱沙鳴系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臺盟中央參政議政工作委員會主任、泉州市政協原一級巡視員)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