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河北省政協委員獻策助推——
用數字化打開文物保護新天地文物具有傳承文化根脈、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價值。如何既能有效保護文物,又能立體化展示文物?河北省政協委員積極建言,應用數字化技術賦能文物保護,不斷提升文物的影響力、傳播力。
“傳統保護手段主要依賴人工定期巡查、圖紙記錄、簡單拍照攝像等。”談到古建筑保護,周志軍委員說,傳統的古建筑保護方式難以對古建筑進行全方位、精細化的監測與記錄,在修復工作中,往往只能憑借經驗和有限的二維圖紙進行設計與施工,容易導致修復過程中的誤判與失誤,對古建筑造成不可逆的二次傷害。
“要借助數字技術為古建筑注入新的活力與生命力。”周志軍建議,利用先進的激光掃描技術、無人機測繪技術、三維建模技術等,對古建筑進行全方位、高精度的數據采集與處理,在三維模型上進行虛擬修復方案的設計與模擬,提高修復工作的科學性、準確性和成功率。同時,結合VR、AR等技術開發數字化虛擬游覽平臺,并制作一系列數字文化產品,擴大古建筑的文化影響力和知名度。
民間文獻對研究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等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冉華委員認為,民間文獻收藏具有很大不確定性,許多珍貴文獻因各種原因流散、易主,甚至在自然災害中消失或被毀。另外,民間文獻保存條件、保護設施設備等方面存在不足,導致大量文獻難以妥善保護利用。
“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數字化已成為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手段。”冉華建議,對民間文獻進行數字化掃描、存儲和管理,建立民間文獻數字資源庫,實現民間文獻永久保存和廣泛傳播。同時,加強民間文獻數字資源的開發利用,通過互聯網、移動終端等平臺,為公眾提供便捷的民間文獻查詢、閱讀和研究服務,讓民間文獻走出收藏機構,使更多人能夠了解和利用這些珍貴的文化資源,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與民間文獻不同,深藏于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公共機構的古籍保護相對完善,但亟須借助數字化技術進一步做好整理和保護工作。孔春梅委員說,不同地區、不同機構的古籍數字化水平存在較大差異,有些地方古籍數字化程度依然較低。
孔春梅認為,明確數字化標準、打破資源壟斷是推進古籍數字化保護利用的關鍵。她建議,完善古籍數字化標準,確保數據的完整性、正確性和技術上的兼容性,對各級館藏機構開發的古籍類數據庫進行整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同時,整合建構可以提供史料存儲、檢索、計算、分析、傳輸功能的超大型古籍數據平臺,鼓勵古籍收藏機構將珍稀古籍文獻和善本進行數字化傳播,打破資源壟斷,促進古籍的活化與利用。(本報記者 高新國)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