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聚焦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會刊
“開國第一刊”編發記聞會刊第一期
會刊第六期上的毛主席繡像
會刊上刊登的獻詞的圖文
會刊上刊登的獻詞的圖文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會刊是什么樣子?是誰具體負責會刊的?又是哪個印刷廠加班加點印刷會刊的?透過會議會刊,在明晰每天會議的主題內容的同時,還能通過會刊上的內容,知道一些鮮為人知的秘聞往事。
會刊編發負責人宦鄉
從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到10月1日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總共11天。在這11天會議中,每天出版一期會刊。10月9日下午3時在中南海勤政殿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第二天,即10月1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聞處編印了第12期會刊。至此,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新聞處總共編發12期會刊。
會刊編發的負責人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處副秘書長兼新聞處處長宦鄉。
宦鄉,字鑫毅,筆名范慧、范承祥,1909年生于遵義老城。幼年就讀于武漢、上海。1932年上海交通大學肄業后,赴英國留學,攻讀政治經濟學,回國后,考入宜昌海關。宦鄉工文,善言談交際,辦事精明干練,富有正義感。
全國性抗戰爆發后,他前往江西第三戰區政治部。次年到《前線日報》社,他以其廣博學識和對時局的精辟見解,得到長官顧祝同的信任,很快就晉升為副社長兼總編輯,從此報紙面目一新,發行量很快由7000份猛增至2萬余份。
宦鄉始終堅持抗日、團結、進步的主張,撰寫了大量宣傳抗日和分析國內外軍事、政治、經濟形勢的社論和專論。“皖南事變”后,他受中共地下黨的托付,以他特殊的社會關系和合法身份,營救了馮雪峰、王聞識等一批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并安排部分人士到報社擔任要職。同時他還采取多種辦法,增辟欄目,刊登進步作家作品,針砭時弊,宣傳抗日救亡主張,由此《前線日報》聲名鵲起,廣為人知。
但他的此舉,也遭到國民黨特務的嫉恨,想由他人替換。但終因宦鄉的學識淵博、精通英語、善于外交而讓國民黨無從下手。
抗戰勝利后,因宦鄉反對內戰,主張和平、民主建國,受到國民黨特務監視。他預感到危險,機智地前往上海。到上海后,他應聘擔任上海《文匯報》副主筆,同時為《文萃》《周報》等進步刊物撰稿,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呼吁和平與民主。一時間,《文匯報》成為國民黨統治區反映人民呼聲的重要喉舌,但此舉又受到了國民黨反動派的仇視。
1947年5月,《文匯報》被上海警備司令部勒令停刊,宦鄉也受到威脅和利誘。國民黨當局要拿出一筆錢讓他出國,但遭到宦鄉的憤然拒絕,他仍做自由撰稿人,繼續戰斗。通過兩年多的斗爭實踐,加深了宦鄉對國民黨反動派本質的認識,看清了美國以軍調處為掩護,支持國民黨打內戰的真面目,宦鄉遂由一名民主主義者轉變為一名共產主義戰士,194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9年2月,宦鄉取道香港,與郭沫若、李濟深、梅蘭芳等56人來到東北解放區。天津解放后,《大公報》改組為《進步日報》,宦鄉一度任主筆。不久,前往北平參與新政協會議的籌備工作。在新政協籌備期間任籌備會新聞處負責人。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期間,他仍擔任新聞處辦公室負責人,統籌各新聞媒體和攝影等大會報道工作。
在新政協籌備會上,宦鄉還擔任負責起草《共同綱領》草案小組的秘書。這個小組的組長是周恩來,副組長是許德珩。周恩來在第三組成立會議上說:“中共起草的第二稿已不適用,必須根據新的形勢的需要重新起草。”會議一致決定委托中共方面再次草擬初稿。
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宦鄉擔當起執筆起草《共同綱領》初稿的重任。宦鄉以深厚的學養為基礎,根據馬列主義的國家學說和毛澤東的《論聯合政府》《新民主主義論》及《論人民民主專政》等重要論述,吸收了前兩次草案中的正確部分;同時廣泛征詢了眾多的黨內外專家、學者和各方面代表人士的意見和建議后,進行綜合概括,最后執筆起草。前后大約用了兩個月的時間,終于寫成了《新民主主義共同綱領草案》的初稿。
關于宦鄉在新政協籌備期間的工作成績,在《宦鄉文集》出版時給予這樣的記述:為開展黨的統一戰線,為人民政協的籌備和創建,特別是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勇挑重擔,執筆起草了《共同綱領》草案初稿,貢獻卓著。不僅如此,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期間擔任籌備處副秘書長兼新聞處長的宦鄉,還主抓了一天一期的會刊工作。
會刊共編12期
12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會刊》的首頁基本一致,也可以說從一開始編發就確定了一個基本格式,即沿襲當時的閱讀習慣,采用豎排從右至左繁體字,其會刊主題是黑底白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會刊。在會刊兩字下面是橫排第幾期,再豎排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聞處編印、具體時間。在最下面特別加線分隔印有八字以提醒:會內刊物請勿外傳。
1949年9月21日的第一期會刊上,刊有毛主席開幕詞和劉少奇、宋慶齡、何香凝、張瀾的講話全文。
9月22日第二期會刊上開篇第一句話是:中國人民所渴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盛典——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已于昨日下午七時在北平開幕。會刊和新華社通稿及《人民日報》等媒體都在頭版頭條顯著位置進行了這一盛會的報道,都用了“開國盛典”這個精彩的概括詞匯,并將這一詞匯從北平傳向全國,這也是“開國盛典”在建國初期廣泛傳布開來的緣由。在第二期會刊上刊登有主席團第一次會議主席團常務委員名單、第二次大會程序,還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議事規則。從第二期開始,刊登來自四面八方的賀電。首次刊登的7條賀電,第一條是8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三軍全體指戰員給新政協籌備會的賀電,第二條是“第四野戰軍、華中軍區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羅榮桓、鄧子恢率全體指戰員同賀”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轉大會主席團全體代表的賀電。這也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收到的最早的賀電。
9月23日會刊第三期,簡述大會第二天的基本情況,告知第三天大會程序。刊登大會致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楊杰將軍家屬唁電。刊發各單位代表的發言,刊登會刊第二期勘誤表。這個勘誤表,反映出會刊編發的責任,更是對人民政協會議的敬重。些許勘誤,及時更正,以免訛傳。
9月24日第四期,首次刊登北平市民歡欣慶祝人民政協情形;刊發各單位代表主要發言,刊登會刊第二期第七頁有兩處錯識(特為更正)。刊登第四天大會程序,刊登以收到先后為序的賀電(第8條至41條)。
9月25日第五期會刊,在第二頁刊登工人代表獻旗祝辭;各單位代表發言;第五天大會程序;第三、四期勘誤表;刊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致大會復電。刊登農民代表李秀貞發言要點,刊登賀電(第42條至86條)。
9月26日第六期會刊,首頁刊登毛主席繡像。繡像下方刊登“今日晚會節目”。在這一天的會刊上,刊登了各單位代表主要發言,北平市民主婦聯籌備委員會向人民政協大會及毛主席、朱總司令獻詞,內蒙古代表獻辭。這一天的會刊,還首次刊登了大會上的8張照片。
9月27日第七期會刊,首頁是復選第三十二號圖(紅地黃星)國旗圖案,刊登《國旗·國徽·國歌·國都·紀年方案》審查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報告,刊登第六天大會程序、各單位代表主要發言、昨日休會時各整理委員會分別舉行會議情況。刊登以收到先后為序賀電(第87條至117條),刊登4個決議案草案。
9月28日第八期會刊,刊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案情況,刊登新華社的國際賀電(九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刊登龍云將軍致大會電、刊登宗教界代表劉良模自請改任候補代表(由馬堅任正式代表)。刊登華僑獻花獻旗致詞和照片。刊登華大三部《人民勝利萬歲》歌舞表演照片,刊登賀電(第118條至177條)。
9月29日第九期會刊首頁,刊登第七天會議議程,首頁下部有新華門照片。這一天,大會休會,這一天的會刊,刊有各單位及共同綱領(草案)整理委員會下午分別舉行的會議,討論《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草案)》,刊登中華人民共和國慶祝大會籌委會成立。刊登賀電(第178條至253條)。
9月30日第十期會刊,首頁刊登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口號30條。
10月1日第十一期會刊首頁是《大會勝利閉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刊登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人名單,刊登第八天大會的經過;新疆獲得和平解放,人民政協新疆代表致謝毛主席、朱總司令;閉幕詞;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程序;宣言修正;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典禮;電慰人民解放軍;毛主席和六位副主席及大會閉幕式照片;賀電(第254條至313條)。在這一期會刊最后,新聞處會刊編輯部的一個關于賀電的說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業已勝利閉幕。我們已把九月三十日前所收到的賀電在本刊完全發表。凡有遞達較遲的,當匯集移送全國委員會秘書處妥為處理。
10月1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聞處編印第十二期會刊,這也是最后一期會刊。這期會刊,首頁刊登全國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情況。刊登賀電(第314至339條),刊登賀幛、錦旗(以收到先后為序),共88個單位。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新聞處會刊編輯科編發的會刊,以其具有特殊重要的時效,與大會同步進行,讓與會者清晰明了知道當天會議議程、會議內容等諸多信息,作為當時的會內刊物,如今早已是極為珍貴的開國文獻,也是最名副其實的“開國第一刊”。
地下黨送來毛主席繡像
在上文中,我們介紹會刊第六期首頁刊登大幅毛主席繡像。在這一繡像上有制作者的名字:上海第一針藝廠職工:石金虎設計,劉佩珍絨繡。這幅繡像是怎么從上海到北平,又是怎么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處選中并被印在會刊上的?
石金虎在后來記述了1948年他在上海秘密繡制毛主席像的經過:
1948年,國民黨統治下的上海處在黎明前的黑暗時期。上海的廣大市民急切地盼著解放。我當時住在靜安區的茂名南路上,和愛人絨繡藝術家劉佩珍一起從事工藝美術工作,家中常有中共地下黨的同志往來。我想,我能做些什么來迎接解放軍的到來,迎接新中國的誕生呢?就在這時,上海地下黨組織找到我,建議我和愛人繡制一幅大型的毛主席絨繡像,獻給毛主席。30歲的我,接到這個任務真是又高興又激動。當時的上海正處在白色恐怖之中,環境非常險惡,敵人在進行著垂死前的掙扎,他們到處抓人,此事一旦發現,后果不堪設想。
緊張而神圣的工作開始了。首先必須要有一張毛澤東主席的照片,但在當時的上海根本不可能看到。于是,上海地下黨組織秘密地從解放區將照片送到上海。我接到相片后激動得好幾個晚上都睡不好覺。想著一定要傾盡全力完成這個光榮的任務。繡像由我設計,高約2米,寬1.4米,需用二三百種色彩的絨線,我愛人和她的五個姐妹用纖細的手指在麻布上一針一針地繡,每一平方英寸要繡100針,整幅畫面要繡幾百萬針才能完成。姐妹們在燈光下,熬紅了眼睛,坐酸了腰背,但是誰也沒有叫苦叫累,她們的心中有著一座光明的燈塔,一種神圣的信仰的力量鼓舞著她們,前后花了10個月時間,完成了這一工程。
制作繡像的工作是在家中秘密進行的,普通的朋友我都避開,暫不交往,以免透漏風聲。我家附近就住著一個反動頭目,我更加留意,隨時提防泄密。能進我家門的只有當時美術家協會的地下黨同志。就這樣,在每天的提心吊膽和興奮與激動中,我們終于完成了這項艱巨而光榮的工作。
新中國成立的禮炮聲響了,我們捧著這幅巨大的毛主席繡像,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文藝界地下黨的同志都來到我家,他們向我表示熱烈的祝賀,同時在我家中召開了座談會。根據大家的意見,我們對繡像又作了好幾次修改,準備請陳毅市長過目。沒多久,解放軍開來一輛汽車專程來接我,陳毅市長在辦公室親切地接見了我,說繡像很好,他建議以我們的名義,代表上海人民送到北京,將繡像作為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大會和毛主席的獻禮。
繡像由當時的《解放日報》負責人惲逸群同志直接送到北京,我同時寫了一封給毛主席的信,表達了我們全家對黨、對新中國和毛主席的熱愛。
當時在解放區,流傳的多是毛主席頭戴八角帽的照片或畫像。但這幅絨繡像是毛主席的雙耳正面像,與1963年毛主席第4張標準像“極相似”,所以會刊發到代表手上時,一下子就引發了巨大反響,成為1949年人民政協會刊上的最大亮點。
解讀會刊,披露“秘聞”
關于會刊的編印與展現的內容,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事,也還有一些至今未解或沒見檔案記錄的人和事。
宦鄉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副秘書長兼新聞處處長。但當時的新聞處有多少人?都有誰?會刊編輯科有幾個人?這些,我們從目前已公開的檔案上沒有看到,由此,這個“會刊編輯科人員”的人數,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會刊是由中南印刷廠排版印刷的。這個印刷廠原先是印《北平新報》的。《北平新報》原是一家反動報紙,北平解放后,中共北平市委報請中央,經中央同意,停止了《北平新報》的編印。在新政協籌備時,原《北平新報》的印刷設備等劃歸新政協籌備庶務處,庶務處周子健處長派人接管這個印刷廠,并經中央同意,命名為中南印刷廠。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時,這個印刷廠承擔了印刷會刊的任務。
中南印刷廠是一個很小的印刷廠,當時只有5臺印刷機,39名工人,鑄字車間只有1個領班和2個見習生,裝訂車間也只有2個技工。雖然人少,但大家工作熱情極高,廠長吳永英每天吃住在印刷廠,他們幾乎都是連軸轉,高效高質地完成印裝任務。印到第八期時,因會刊內容的增多,裝訂真的趕不出來了,在這種情況下,才將印好的會刊送到新北平印刷廠去裝訂。雖如此,這個印刷廠的全體職工都是為人民政協會刊作貢獻的人,他們是“開國第一刊”的印裝人,是新中國開國的無名英雄。
在會刊上,還有一些“花絮”。在“開國盛典”第五天,即第五期全會刊上,刊登北平市民主婦聯籌備委員會和內蒙古人民代表團在會議中向毛主席、朱總司令及全體代表獻花致敬:市婦聯4個女同志帶著北海幼兒園的6個兒童,將3個大花籃獻給了人民領袖和全體代表;這6個小兒郎成為開國盛典年齡最小的“大人物”。
在9月28日的會刊上,以圖文詩的形式,刊登北京、天津全體青年向毛主席、朱總司令獻花、獻旗,在其儀式上,清華大學女學生湯紀敏向大會、向毛主席獻上了“開國盛典”第一首詩篇。獻花、獻詩是由清華大學團委負責的,是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定都北平改稱北京后,進行的首次獻花獻詩。清華大學團委負責人邵敏帶著優秀女生湯紀敏,向廖承志和蔣南翔報道。在幾名選手中,最終確定由湯紀敏向大會、毛主席獻詩。
在新中國成立50周年前夕,湯紀敏回首當年,追憶寫下這樣的文字:
少年兒童們獻上鮮花后,整齊地分站在講臺兩邊。工作人員把我引到臺中央,我向敬愛的領袖們深深鞠了一躬,一種莊嚴、崇敬的心情反倒使我逐漸平靜下來了。我轉身走到講桌前,面向臺下幾百名大會代表,把詩卷徐徐展開。臺下一片寧靜,我的心已全神貫注到熱情洋溢的詩句上:
在世界的東方新中國誕生了!它,光芒四射騰起歡呼的熱潮。像太陽,從波浪洶涌的海面升起;像火山,從底層爆發,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無數革命先烈底遺業,在毛澤東的年代完成了!我們年青的一代,我們中華民族的兒女,忠誠、堅定、勇敢、勤勞;要用我們的雙手,建設我們的工廠,建設我們的農莊,建設我們的學校,建設我們的國防;要用我們無比的熱誠,創造更美滿的將來!創造光輝燦爛的新中國!毛澤東走在創造者的前列。我們跟著你,跟著你走向永遠的勝利!
在長時間的掌聲中,我將詩卷卷起,回身轉向身后的領導人,再次深深地鞠躬。此時只見毛主席邁了幾步向我走來,我雙手捧起詩卷遞給他。他接過詩卷后,伸出巨大的手與我緊緊相握。我抬頭望著他,在兩代人的握手中,我似乎感受到了一種無言的囑托,心中不由升起一種莊嚴的使命感。我不自主地緊捏了一下握著的手,默默地在心中宣誓:“我們將不負先輩們的期望,熱愛新中國,用我們的生命來保衛她,建設她!”我再一次鞠躬后,走下主席臺。整個獻花獻詩隊伍在掌聲和軍樂聲中退出了會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會刊是一部珍貴的歷史典籍,它見證了過去,照亮了現在,也指引著未來。
(本文作者朱彥系西北政法大學教授、閆樹軍系北京古都學會影像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