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閱讀
AI時代,閱讀書籍的情緒與價值
在這個信息如沙飛揚,AI已經可以“代替”人讀書的年代,一本書的作用和價值是什么?
剛剛與某AI大模型進行完知識對話的我,腦海中忽然閃過這個問題。
目光轉向書架,那些靜靜排列的書籍,正透出一種始終如一的沉靜。作為出版業從業者,我也越來越意識到,書籍真正打動人的地方,不在于它能告訴我們什么,而在于它如何影響我們,構建我們與世界的關系——這,正是書籍在AI時代仍不可替代的情緒與價值。
書籍,是一種啟迪。
著名教育學者朱永新先生說:一個人的精神史就是他的閱讀史。閱讀不僅給我們帶來知識,更激活我們的思維,豐富我們的心靈,帶給我們受益終身的智慧和能力。
因職業的緣故,常年行走于全球各大國際書展,其中最打動我的場景,就是看見家長們推著嬰兒車穿梭在琳瑯滿目的紙本書中。嬰兒車里的小朋友尚在咿呀學語,但家長們希望彌漫的書香和閱讀的氛圍能熏陶幼小的心靈,陪伴他們的成長。
據了解,德國有些市政機關或圖書館會向新生兒家庭提供“閱讀起步包”,包括一本童書和親子閱讀的指導材料。英國在每年的世界讀書日,都向中小學生們發放一英鎊購書券,由孩子自己選購圖書。這些行動都表達著共同的愿望:希望孩子從小養成愛讀書的習慣,讓書香成為他們成長的最好陪伴,成為他們人生智慧和力量的源泉。書籍由此在人生之路上被賦予了啟迪與共情的基因。
書籍,是一種記憶。
書籍不僅是一種信息載體,也是一種記憶的介質,它參與、記錄并構成了我們的人生片段。
我的書架上,有一本三聯版《射雕英雄傳》,扉頁上是金庸先生的親筆簽名。那是多年前的一個活動,我剛入行不久,第一次請作家簽名。金庸先生當時系著一條印有駱駝圖案的領帶,笑著解釋說:“剛從埃及回來,那里到處都是駱駝。”那一刻,他不再只是武俠巨匠,而像一個剛旅行歸來的朋友,還帶著孩子般的純真。
如今,那段光影斑駁的記憶也因為這本書被保存下來。它不僅記錄了當年的閱讀,更映照出那個青澀卻充滿熱忱的自己。就像旅行中的冰箱貼,看似小物,卻是情感的坐標,在我們的生活中留下的是某種秩序感與時間感,而這在今天這個信息過載的環境下,反而顯得尤為寶貴。
書籍,是一種滿足。
錢鍾書曾說:“打開一本書,就像推開一扇宇宙之門,門后站著古往今來的哲人與瘋子,他們爭吵、低語,最終匯成我胸中的星河。”這種穿越時間與思想邊界的愉悅,正是閱讀圖書的本質魅力。
與手指快速滑過的信息流不同,書籍閱讀給予人的,是一種持續而深層的情緒回饋。每當讀完一本書,不只是完成了對一段內容的理解,更像是經歷了一次思維的旅行。那種踏實、安定的感覺,不張揚,卻清晰。
更重要的是,讀書不僅帶來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與偉大思想相遇的時刻,往往伴隨著理解的興奮、領悟的快感,以及內在被打開之后的寧靜與欣慰。這種情緒,無法被算法推送復制,只能通過一次次真實的閱讀體驗慢慢積累。
書籍,是一種溫度。
因為工作的關系,我收到過很多“來自遠方”的書:一本講述倫敦街頭建筑造型藝術的畫冊,是在今年倫敦書展上某位英國出版人的伴手禮;聶魯達《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百年特別版,是我在這位智利詩人故居參加活動時,由該書出版社贈送的珍貴紀念……這些書不一定精裝厚重,但在頁與頁之間,藏著一次次文化的交匯、一次次跨越語言與邊界的握手。
正如古人以書相贈,寓意情誼深長,今天的書籍流轉,也仍保有這種儀式感,成為一種人與人之間優雅又富有溫度的連接方式。
所以,在AI帶來高效與便利的同時,書籍閱讀,依然保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前者幫助我們快速獲取信息,后者則提供一種緩慢而深入的思考方式。兩者并非對立,而是構成了這個時代并行不悖的閱讀圖景。
至于置身AI時代,書籍的未來如何?我依然保持溫和的樂觀。我們獲取書籍的方式更加多元,閱讀的門檻也在降低,更值得注意的是——讀書這件事,正悄悄從個體行為變成一種可以被分享的情緒。一則短評、一段小視頻,都可能瞬間喚起另一個讀者的共鳴,延伸出超越文字的聯結。在這種聯結的累積中,圖書閱讀連接的不只是讀者之間,更是人與世界之間的理解與回響。
[作者林麗穎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