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為首都高質量發展 貢獻政協力量>要聞
委員建言首都改革發展——北京市政協委員第一季度學習體會摘編
第一季度,北京市政協圍繞“深入學習貫徹全國兩會和市兩會精神,充分發揮委員主體作用,助力首都改革發展”組織委員學習。各專委會以學習座談小組為單位召開學習座談會,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全國兩會精神、人民政協要扎實做好“四個凝聚”工作進行深入研討。委員們表示,要提高政治站位,以深學篤行筑牢思想根基;要深耕主責主業,以精準履職服務發展大局;要厚植為民情懷,以雙向發力凝聚奮進合力;要當好政策宣傳員,架好民意“連心橋”,爭當首都改革發展穩定的“智囊團”“監督員”“踐行者”,在服務大局中書寫“政協答卷”,在為民盡責中彰顯委員情懷,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北京篇章作出應有貢獻。
讓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上“貨架”
市政協委員、致公黨黨員、北京首創生態環保集團智慧環保事業部總經理黃綿松
從DeepSeek到具身智能,一連串科技新名詞闖入人們的視野,人工智能與科技創新,成為今年全國兩會的“絕對主角”。北京正在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關鍵要盤活人才資源紅利和激發企業創新活力,讓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上“貨架”。
國家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之爭;人才之興,本質在于教育之強,教育是連接人才與創新的戰略紐帶。當前,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工程師隊伍,要重點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具備跨學科知識和綜合能力的人才、擁有領導能力和戰略眼光的人才,支撐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企業是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對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產業創新具有天然敏感性。應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更好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讓技術的“金種子”精準降落在產業鏈的沃土上,讓創新鏈、產業鏈共融共舞。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正深切感受到這種變化。當前,面向新興產業、關鍵技術和戰略性領域緊缺人才的培育力度不斷加大,我國高層次科技人才在全球份額占比從2020年的16.9%躍升至2024年的近28%,躍居全球首位。同時,我國企業研發投入已經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75%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快速增長,國企特別是科技型國企補齊產業關鍵核心短板的“主力軍”作用愈加明顯。創新鏈攜手產業鏈,科技與產業彼此賦能、互促共進,在補短板、厚基礎、強動能等多個維度持續突破,已經成為催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重要陣地,為中國經濟賦予更加澎湃的動力。
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賦能首都高質量發展
市政協委員、民盟市委副主委、清華大學學科辦主任王亞愚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等提出要求,為高校服務國家戰略提供了重要遵循。高校要進一步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將教育使命融入首都發展藍圖,主動對接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優化學科布局,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具體要從三方面發力:
一是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對接北京“三城一區”布局,建設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碳中和等交叉學科平臺,攻關智慧交通、綠色建筑等關鍵技術。推動與市屬企業共建實驗室,縮短研發到應用的周期。
二是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開設“集成電路”“具身智能”“低空經濟”“數字文旅”等微專業,聯合頭部企業實施“訂單式培養”,每年為首都輸送高質量畢業生。
三是助力文化軟實力提升。發揮高校智庫作用,參與中軸線申遺保護、促成國際青年學生學者來京訪問交流、促進文化旅游體育產業發展。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結合履職實踐,發揮好委員主體作用,做到“三個聚焦”。一是聚焦精準調研,圍繞首都高教改革痛點,深入創新一線,針對“產教融合機制不暢”“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等問題,形成數據翔實、對策可行的提案。二是聚焦界別特色,發揮高等教育界橋梁作用,組織校企對接會、人才交流會,及時向黨委政府反映高校師生訴求。三是聚焦凝聚共識,引導師生理解國家戰略的長遠意義,筑牢團結奮進的思想基礎。
北京應爭做國際綠色規則引領者
市政協委員、民進會員、全球能源互聯網集團有限公司(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經濟技術研究院總經濟師相均泳
在全球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的大趨勢下,中國正加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經濟發展,積極應對全球綠色競爭。作為大國首都和全球超大城市,北京主動擔當、積極作為,致力于成為國際綠色經濟標桿城市。北京有底氣也理應建設世界綠色產業制高點,應加速布局綠色未來產業,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爭做國際綠色規則引領者。
依托萬億級經濟總量和世界500強總部集聚優勢,北京應加速推動產業體系全面綠色轉型,積極構建現代綠色產業體系。積極布局綠色未來產業,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重點布局和發展氫能、新型儲能等未來能源產業,類人機器人、智慧出行等未來制造產業,石墨烯材料、超導材料等未來材料產業,合成生物等未來健康產業,打造全球綠色未來產業高地。
綠色經濟競爭背后是國際綠色規則博弈。北京應更具建設性地參與國際綠色標準規則制定,積極推動在京機構參與制定先進可再生能源技術、新型電力系統技術、能源互聯網技術等領域國際標準。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積極參與國際綠色經貿規則制定。還應充分利用“兩區”建設契機,以雙多邊環境規則為抓手,建立綠色規則標準交流議題,推動綠色貿易規則的互認互通,最終實現參與、融入、引領國際綠色標準體系。做優做精全球能源轉型大會等綠色品牌論壇,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綠色發展論壇影響力,支持全球能源互聯網大會等民間論壇,推動舉辦世界碳中和產業大會,從規則制定權、議程設置權入手,逐步增強我國話語權,持續提升北京綠色議題國際影響力。
書寫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延慶新篇章
市政協委員、民革黨員、延慶區體育局局長柳千訓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發展冰雪經濟。結合延慶區近年來的實踐,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是要落實“積極發展冰雪運動和冰雪經濟”要求,增強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發展動力。
近年來,延慶區以建設“最美冬奧城”目標,不斷擦亮長城、世園、冬奧三張“金名片”,冰雪產業發展可圈可點。未來要以奧林匹克園區為核心,以冰雪歡樂季為主線,打造全域冰雪消費新場景,推出更多精彩文旅活動,不斷書寫“最美冬奧城”高質量綠色發展新篇章,為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發展貢獻堅實力量。
二是要以冬奧遺產賽后利用為核心,釋放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發展活力。
圍繞冬奧遺產賽后利用這一課題,延慶區深入謀劃,“冬奧精彩”從未落幕。延慶奧林匹克園區于2022年“五一”正式向公眾開放后,接連推出了冬奧文化體驗、研學教育、戶外賽事等系列特色活動,實現了非雪季觀光游覽、戶外拓展,雪季舉辦高端賽事、大眾冰雪體驗的四季運營模式。未來要繼續落實好冬奧遺產賽后利用的各項舉措,當好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的組織者、推動者、引領者,不斷激活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發展活力。
三是要以文體旅融合發展為引擎,增添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發展動能。
延慶區將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融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發展格局,以長城為核心打造文旅產品,并開發多元化冰雪旅游產品,滿足不同游客需求。未來要繼續牢牢把握冰雪產業發展的新機遇,以賽事帶動為牽引,錨定文體旅市場的廣闊前景,全面推進國際冰雪賽事籌辦舉辦,持續釋放“最美冬奧城”的消費潛能。(記者:武紅利 通訊員:李大治)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