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撬動中部崛起的“支點”力量——湖北省政協組織傾力助推經濟大省挑大梁
這一年的7月,武漢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落戶“武漢·中國光谷”。20年來,該公司已成為紅外熱像儀行業全球排名第四、中國企業唯一進入全球前五的企業。
自2001年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被批準為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即“武漢·中國光谷”以來,一批又一批像高德紅外一樣的企業,在這里匯聚成湖北的“科創高地”,引領湖北高質量發展步入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新時代。
強使命:切實挑起“支點”責任擔當
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湖北的重大責任和使命。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提出“努力把湖北建設成為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提出要“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
“從‘努力建設’到‘加快建成’,既有能級、速度的更高標準,也有質效、后勁的更高標準,還有競爭力、帶動力、輻射力的更高標準。”2025年1月15日,湖北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開幕會上,省委書記王忠林代表湖北省委講話時,向委員們傳達黨中央對湖北的更高要求和期望,希望委員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湖北的新使命新定位,強化支點意識、爭先意識,推動支點建設實現整體提升。
2024年,湖北經濟總量超過6萬億元、增長5.8%,人均GDP水平穩居中部第一,展現了經濟大省挑大梁的責任擔當。當前,湖北正按照“一年開新局、五年大變化、十年結碩果”的步驟,大力實施能級跨越、科創引領、產業倍增、樞紐提能、美麗湖北、文化創新、區域聯動等“七大戰略”,整體提升發展能級、發展速度、發展質效、發展后勁,著力在打造科創支點、產業支點、開放支點、生態支點、聯動支點上下功夫。
為此,湖北省政協多次召開工作部署會,省政協主席孫偉要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增強支點意識、爭先意識、效率意識、為民意識、能力意識,充分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為“奮勇爭先、建成支點、譜寫新篇”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支點意識的進一步認識和理解,也提高了我們謀劃工作的針對性。”湖北省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王兆民告訴記者,今年下半年,省政協將圍繞“持續推動‘支點建設’取得新的更大進展”召開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目前調研籌備工作正在推進中。
從省政協2025年年度主要協商議政活動安排可以看出,19個重點協商議政議題,都深度聚焦省委“五個支點”建設目標要求,強調深入調研、務實建言、推動落實。
強科技:加快科創優勢產業轉化
2024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位于“光谷”的一個科技和產業創新平臺——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
武創院于2022年4月正式啟動運行,習近平總書記前去考察時,該院已設立26家專業研究所、53家企業聯合創新中心、7家公共服務平臺,成功孵化賦能了200余家科技企業,集聚國際國內創新創業人才700余人。
2024年,湖北突破性科技成果競相涌現,存儲芯片、心肌旋切、北斗通導遙一體化等技術和產品世界領先,組織研發了勞動者、神農、天問等多款人形機器人,獲得國家科技獎勵19項、全國第二。
與此同時,現代化產業體系加速構建,“51020”現代產業集群持續壯大,千億級產業達到19個,光電子信息、汽車制造、大健康三大產業邁入萬億級規模;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2.7%、對工業增長貢獻率達35.1%,數字經濟增加值占比超過50%、中部領先;武漢東湖、襄陽、宜昌3家高新區進入全國50強,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4.5萬家,連續4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長。
省政協深刻認識到科技創新在全省發展大局中的重要意義,積極發揮優勢作用,加強履職統籌多維度圍繞科技創新展開調研協商。近年來,先后聚焦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科技創新強省、加快培育突破性發展優勢產業集群、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湖北東湖科學城建設等議題,找準科技創新轉化中的痛點與堵點建言獻策。
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武漢時指出的“光電子信息產業是應用廣泛的戰略高技術產業,也是我國有條件率先實現突破的高技術產業”這一重要指示中,湖北省全國政協委員向全國政協提交的《充分發揮“獨樹一幟”優勢,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等5件提案被列為全國政協重點提案,推動了更多“湖北元素”進入國家層面。與此同時,推動在“光谷”組織召開高層次專家研討會,進一步為“中國光谷”向“世界光谷”邁進聚智匯力、聚勢賦能。
作為湖北區域聯動發展的“金三角”之一,近年來,襄陽重點突圍老工業城市轉型,實現“襄陽制造”向“襄陽智造”跨越。2024年,市政協召開的“實施技改提能制造煥新 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題協商會,聚焦產業轉型推進技改提質,搶抓政策機遇推進技改賦能,強化科技創新引導技改升級,優化金融和要素服務助力技改投資……一條條建議,聚焦企業技改項目推進過程中的痛點、堵點、難點問題,為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促進襄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凝心聚力。
強樞紐:加快建設內陸開放新高地
2024年,湖北進出口規模首次突破7000億元,增速位居中部第一,這得益于開放平臺的不斷豐富。湖北得“中”獨厚,既是自古以來的“九省通衢”,又是擁有多式聯運能力和樞紐地位的“祖國立交橋”。武漢—鄂州同城化推動雙機場聯動,是全國第4個、中部唯一的雙機場大都市。同時,《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優化調整方案》中,武漢入選國家陸港、港口、空港、生產服務、商貿物流樞紐城市,“五型”齊全同樣是中部唯一。
圍繞在新發展格局中如何發揮中部開放支點功能,體現經濟大省挑大梁的責任擔當,4月2日,省政協召開“加快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議政性常委會會議情況通報會,聽取有關工作情況匯報,交流課題思路。這也是今年省政協兩次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議題之一。
為做好“暢通”文章,近年來,湖北省政協圍繞完善提升多式聯運體系的運營效能開展協商建言。武漢市政協組織智庫專家,圍繞將武漢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鏈接優勢進行專題研究,形成的研究報告得到市政府主要領導重視。宜昌市政協七屆三次會議上,圍繞構建“綜合交通樞紐、現代物流樞紐、算力樞紐、特色產業樞紐”的多元化樞紐體系,提出的《關于構建高能級綜合交通樞紐體系 加快做大樞紐經濟的建議案》,助力服務重大戰略工程,相關部門完成三峽水運新通道建設期間翻壩物流運營組織、荊漢運河建設對三峽翻壩運輸體系影響兩項專題研究,對補齊綜合交通樞紐軟硬件短板,積極開拓宜昌對外物流通道,以及通過樞紐賦能壯大產業結構和規模發揮了積極作用。
助力做好“開放”文章,去年,省政協、武漢市政協分別聚焦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展開協商和民主監督活動。省政協立足湖北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得天獨厚的節點區位優勢,圍繞加快供應鏈物流體系建設、加快建設花湖國際自由貿易航空港協商建言,助力加快內陸開放大通道建設。
以創新驅動發展,以開放促進改革,以協調謀求共贏。從九省通衢到九州通途,湖北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正以昂揚姿態書寫著新時代的奮進篇章。
編輯: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