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大家談 主席論壇 委員說話 同心論壇 議事廳 微言大義 望海樓札記

首頁>要論>委員說話

推動高等教育與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

2025年04月22日 08:42  |  作者:胡剛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在全球產業鏈智能化重構與科技革命加速融合的時代背景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加快構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的意見》,提出“動態調整高等教育專業和資源結構布局”,直指當前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強國戰略的重要交匯點,亟須通過系統性重構實現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深度契合,為就業這一最大民生注入持久動能。

完善學科專業體系的動態適配機制。近年來,我國出臺系列政策文件推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以新設與淘汰并重原則優化布局,緩解了人才供需矛盾并支撐高質量發展,但仍存在產業適配性不足、對接國家戰略滯后、國際融通欠缺、資源配置低效、同質化評價消解特色、卓越人才供給不足等問題。為此,亟須破除科技與戰略需求導向的學科專業調整機制痛點堵點,構建需求反饋機制,形成“國家—區域”雙軌驅動,高校分類定位,建立學科與區域經濟耦合及動態信息服務平臺;實施培育孵化機制,布局前沿微專業、設交叉柔性專業、保護冷門絕學;打造國際融通機制,推動與國際標準對接,共建產學研平臺,構建質量保障體系;優化學科資源配置,建立精準投入、平衡補償及非對稱分配機制。

產教融合要實現深層次變革。當前,產教“兩張皮”現象仍是制約人才培養質量的頑疾。譬如:高校與企業合作流于表面,缺乏深度與持續性;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脫節嚴重,企業對應屆畢業生解決復雜問題能力滿意度低;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致使教育體系難以精準對接產業系統,限制了人才質量提升與產業創新發展。破解這一困局需要構建“四鏈協同”育人機制:創新鏈對接產業鏈,借鑒西湖大學與阿里巴巴共建模式,將大科學裝置轉化為教學場景;課程鏈嵌入創新鏈,推廣南方科技大學實施“項目制教學”,學生直接參與量子計算、腦科學等前沿課題;人才鏈貫通培養鏈,推行中國農業大學實行“導師制﹢項目制”培養;評價鏈倒逼改革鏈,建立“企業滿意度—就業質量—創新成果”三維評價體系,將行業認證標準深度融入培養方案。這種深度融合不是簡單的實習實訓,而是重構知識生產模式,使課堂革命與產業變革同頻共振。

實現資源空間配置的梯度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失衡導致的人才錯配問題亟待破解。數據顯示,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擁有全國60%的“雙一流”建設高校,而中西部省份每百萬人口擁有的本科院校數量不足東部的1/3,優質教育資源“東密西疏”的空間失衡加劇區域發展差距。破解空間失衡需要實施“三維均衡”發展戰略:空間維度上,通過“部省合建﹢省部共建”雙輪驅動,重點加強中西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如鄭州大學、云南大學等通過“雙一流”建設實現學科突破;層級維度上,構建“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高校梯度培養體系,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河北雄安新區共建產業學院,將高端人才培養嵌入區域創新生態;功能維度上,推動高校從知識傳授向價值引領、從人才培養向創新策源轉型,如深圳大學依托大灣區科創中心建設,打造“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全鏈條創新平臺。

實現質量保障體系的生態化重構。當前,高等教育質量評價仍存在“五重五輕”傾向:重科研輕教學、重規模輕內涵、重指標輕質量、重形式輕實效、重國內輕國際,這種價值取向的偏差導致人才培養質量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漸行漸遠。破解之道在于建立“三維”質量監測體系:培養維度上,構建“核心素養﹢專業能力﹢創新精神”的素養圖譜,如清華大學將“全球勝任力”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資源維度上,創新“學科交叉基金﹢產教融合基金﹢國際合作基金”的投入機制,如浙江大學設立“求是科創獎學金”吸引全球頂尖學者;評價維度上,建立“學生發展跟蹤﹢用人單位反饋﹢社會效益評估”的長效機制,如復旦大學建立畢業生5年職業發展數據庫,動態優化培養方案。

這場高等教育生態革命本質是知識生產模式從“學科邏輯”向“問題邏輯”的范式轉換。通過構建“需求牽引—跨界融合—數字賦能”的新型教育生態,推動高校從人才“加工廠”向創新“策源地”躍遷,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動能。這不僅是教育系統的自我革新,更是國家創新體系重構的戰略支點,必將開啟高等教育支撐民族復興的新篇章。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江蘇省政協副主席、民盟江蘇省委會主委)

編輯:李楠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偷拍日韩一区中文久久 | 亚洲综合五月天国产AV | 亚洲图片另类在线日韩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 亚洲一区日韩一区欧美一区a | 亚洲精品一级a级精精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