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影視>評論
從秦簡到漢簡,聆聽云夢睡虎地的歷史回響
“云夢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云夢,不僅擁有著千年傳誦的自然風光,更埋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寶藏。1975年,云夢地區出土了我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秦代簡牘——云夢睡虎地秦簡。31年后的2006年,在距離秦簡出土地點僅70余米的地方,又出土了2000余枚漢簡。近期播出的《簡牘探中華》第二季,正是聚焦這一重大考古發現——云夢睡虎地漢簡。節目通過生動的影像語言和權威的專家解讀,帶領觀眾穿越時空,探尋簡牘背后鮮活的西漢社會圖景。
云夢睡虎地11號秦墓的墓主人名為“喜”,是一位秦代基層法律工作者。同墓出土的秦簡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法典,為研究秦代法律體系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而云夢睡虎地77號漢墓的墓主人“越人”,同樣是一名基層官吏。他所記錄的簡牘內容極為豐富,涵蓋了日常公務、徭役勞作以及各地出差等事務,為研究西漢早期的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史料。
云夢睡虎地漢簡的《質日》簡冊尤為珍貴。這部跨越漢文帝前元十年(公元前170年)至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的14年“歷史史詩”,以其獨特的紀實性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西漢早期社會的窗口。簡牘的主人“越人”作為
與《質日》簡冊一同出土的《算術》簡冊同樣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其中記載的“周田術”和“圓田術”等數學計算方法,與《質日》中越人負責丈量田地的記載形成呼應,生動展現了古代數學在實際政務中的應用。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算術》中明確記載:“欲求其周,以十六乘徑,五而一,周也。”這表明當時已經掌握了周長與直徑16:5的比例關系,即圓周率取值為3.2,這與如今我們所熟知的3.1415926極為接近。該發現表明,在秦漢之際,已有人敏銳地認識到比3更精確的圓周率,體現了古代數學家的非凡智慧與卓越貢獻。
地處南北交通樞紐的湖北省孝感市云夢縣,先后出土了我國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法典、家書以及“中華第一長
簡牘作為當時的原始記錄和直接遺存,是了解和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
秦漢時期作為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的關鍵階段,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此次《簡牘探中華》節目對云夢睡虎地漢簡的深入解讀,與此前播出的云夢睡虎地秦簡相互呼應,展現了這一歷史轉型期的生動圖景。節目以創新的視聽表達,成功激發了廣大觀眾,特別是年輕群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這種寓教于樂的文化傳播方式,不僅讓沉睡千年的簡牘煥發新生,更在當代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方勤)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