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5海南(三亞)國際康養產業博覽會
業內人士聚焦森林康養:把握產業發展機遇 構建森林康養全產業鏈
森林康養作為“大健康”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自然療愈為核心,兼具疾病預防、治療、康復和保健功能,既體現普惠性福祉,又具備針對特殊群體的差異化服務屬性,已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
3月28日至30日,2025海南(三亞)國際康養產業博覽會在三亞保利國際博覽中心成功舉辦。期間,特別舉辦"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分論壇,來自政府部門、科研高校、企業、行業協會等各行各業的嘉賓代表共聚一堂,圍繞森林康養的基礎理論、療愈效應及未來發展等關鍵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海南省林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高述超在致辭中表示:海南省是我國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森林覆蓋率超過62%,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重要生態屏障和發展森林康養產業的天然優勢。近年來,海南省林業局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推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出臺了多項政策文件。海南省林業局還著力推進森林康養技術建設,包括標準體系建設、人才培養和全媒體宣傳等,同時支持開發特色森林康養旅游路線、藥膳同源森林食品和森林醫學研究,鼓勵產教融合。海南省林業局將繼續支持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優化產業環境,加強生態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誠摯歡迎各界人士來瓊考察交流、投資興業,共同將海南的森林康養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共享自貿港發展機遇。
森林康養理論基礎與實操建設的多維探討
中國生態經濟學會林業生態經濟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宋維明就森林康養產業鏈和商業模式發表演講。
他表示,森林康養產業以森林環境為資源基礎,以促進人類健康為根本目的,通過多業融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雙目標。該產業具有商業性與公益性并存的特點,強調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他詳細闡述了森林康養產業鏈的構成,包括上游的生態資源保護與開發、中游的產品設計與生產、下游的市場推廣與消費體驗。
宋維明強調,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需要融合多種業態,如醫療健康、文旅、農業、科技研發和教育等,形成多個分支產業鏈。在商業模式方面,森林康養產業的盈利模式需結合價值主張、目標客戶和市場需求細分。
他建議經營者選擇特性化發展路徑,避免同質化競爭,并通過產業融合與協作實現可持續發展。他還介紹了多種商業模式,包括資源整合型、輕資產運營和產業鏈延伸等。
中國林學會森林療養分會理事長劉立軍系統闡述了我國森林療養現狀與趨勢。
他談到,森林療養源于國際自然療法體系,其核心是以森林環境為主體的自我健康管理。相較于“森林康養”的廣義健康概念,“森林療養”更聚焦醫學屬性,強調循證醫學支撐下的輔助治療功能。我國自2010年引進該理念后,歷經《森林醫學》譯介(2013)、專業機構成立(2015-2018)等關鍵節點,構建以森林療法為君藥、相關自然療法為臣藥的森林療愈體系,整合中醫藥、園藝、運動等自然療法,形成協同效應。
劉立軍表示,我國森林療養處于特定發展階段,要探索森林療養的中國模式,以森林療養的專業化、個性化、差異化為特色,以存量做增量,為森林康養賦能。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林業改革發展處處長陳峻崎就森林療養北京實踐及下一步工作思路展開演講。他介紹,北京市作為全國最早開展森林療養研究與實踐的城市,近年來在森林資源利用與健康管理融合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全國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北京市森林覆蓋率已達44.9%,豐富的森林資源為森林療養提供了堅實基礎。但北京市75.31%的居民處于亞健康狀態,心理亞健康和慢性病問題突出,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進一步凸顯了森林療養的必要性。
近年來,北京市通過翻譯出版森林療養相關書籍、制定森林療養標準、開展國際合作等方式,系統推進森林療養理論與實踐。目前,北京市已建成1065個公園,并規劃了10個森林療養基地。陳峻崎表示,未來北京市將以森林療養為抓手,探索健康與生態融合的新模式,為市民提供更高品質的健康生活服務。
中國林業科學院林業科技信息研究所副所長葉兵主要從森林康養基地建設實操方面進行分享。他認為,作為森林康養產業唯一載體,森林康養基地的建設水平決定了森林康養產業發展。但是由于對整個森林康養產業的認識不足,造成了森林康養基地建設良莠不齊的局面。國家林業規劃院于2018年發布的《森林康養基地質量評定標準》和《森林康養基地總體規劃導則》是首批行業標準,四部委首批評定的96個基地即依據此標準。此外,全國十余個省份陸續出臺了地方標準。
葉兵提到,森林康養基地建設需重點關注三大板塊:森林環境、基礎設施和健康管理。森林環境強調森林面積、覆蓋率、郁閉度和生物多樣性等指標的重要性。他建議將森林面積不低于50公頃、覆蓋率不低于70%作為基礎標準,同時提升空氣負氧離子濃度、植物精氣等環境因子的監測與應用。基礎設施包括公共設施和康養設施兩大類。公共設施需滿足接待、應急、無障礙通行等需求;康養設施則需建設健康服務中心、康養步道、活動場所等,強調科學規劃與功能完善。
科學論證森林康養自然療愈效應
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心理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雷秀雅以“自然之境:人類心理投射在森林康養中的療愈力量”為主題發表演講,系統闡述了自然投射理論及其在森林療養中的應用,并探討了數字化時代對自然療愈的影響。雷秀雅認為,森林康養不僅是醫學、林學和教育學的交叉領域,心理學在其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她重點闡述了自然投射理論,認為人類在面對自然時會不自覺地將內心的情感、價值觀投射到自然事物上,從而獲得心理治愈。她引用心理學家榮格的觀點,指出自然投射比人際投射更能帶來積極的心理作用。基于此,她提到森林療養中的四條實踐路徑:隱喻性路徑、移情性路徑、儀式化重構和潛意識喚起。這些路徑通過隱喻、移情和儀式化活動,幫助人們在自然中找到自我、緩解心理壓力。雷秀雅還探討了數字化時代對森林療養的影響。虛擬現實(VR)技術在模擬自然環境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但無法替代真實的自然體驗。森林療養的核心在于五感的全面參與,而VR技術無法還原陽光、氣味等自然元素的獨特作用。
中國林學會森林療養分會的常務理事王國付從森林醫學實證結果談森林康養對人體的療愈效應。他認為,森林康養最終本質要回歸到預防醫學范疇,國內關于森林康養的相關研究主要基于循證醫學證據,森林醫學前提條件是森林環境,其中關鍵一環就是要有循證醫學證據,證明森林具有在心理或者生理方面對人體有良好保健作用的特性,可能對人體健康會產生良好的療愈效益。為此他分享了幾篇相關文獻,這些文章通過醫學實證研究表明森林療愈對于人體健康有諸多好處,例如改善抑郁、降低血壓、提高免疫力等。王國付還匯報了其科研團隊在森林康養領域的研究成果,團隊主要圍繞森林康養對高血壓、慢阻肺、心功能不全等老年常見疾病的影響進行深入探索。
美國運動科學院院士、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終身教授,云南高原溫泉康養產業創新研究院院長朱為模教授深入探討了溫泉療愈的科學價值及其在中國健康產業中的潛力。朱為模談到,中國正面臨老齡化、慢性病年輕化等健康危機,每年約有260萬至280萬腦卒中患者需要康復治療。水療作為一種有效的康復手段,能夠在減輕肌肉緊張、提高平衡能力、促進血液循環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盡管中國是全球溫泉資源大國,但目前國內溫泉產業仍以簡單泡浴為主,缺乏系統化的醫療康養功能。相比之下,法國等發達國家已將溫泉療愈納入醫保體系,形成了從水質檢測、疾病定向治療到專業設備開發的完整產業鏈。朱為模分享了云南騰沖溫泉醫康養的實踐案例,通過引入國際先進經驗,騰沖正嘗試將溫泉療愈與運動康復相結合,打造類似法國薇姿小鎮的溫泉醫療體系。
最后,他還提到,水療對高血壓、帕金森病、肥胖等慢性病的干預效果顯著,被證明對腦卒中患者的步態恢復、帕金森病患者的短期記憶改善以及肥胖人群的體重管理具有積極作用。
亞太溫泉與氣候養生旅游研究院院長王捷以四川阿壩州古爾溝溫泉為例,揭示了高海拔森林溫泉的康養潛力。他提到,不同海拔高度的溫泉對呼吸系統、心血管功能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云南安寧金方溫泉、重慶統景竹林溫泉等案例表明,森林溫泉的靜態放松與動態療愈可同步實現。
“中國溫泉產業發展到今年剛好40年。1995年從廣東恩平,中國導入了現代日式的溫泉旅游溫泉,到現在剛好40年。這40年經歷了從溫泉觀望到溫泉度假、溫泉康養這樣快速的迭代增長。”王捷強調,醫康養時代的核心在于“身心靈健康”,現代醫學已經能解決大部分的健康問題,但是身心靈,特別是精神健康沒有很好的照顧。“利用自然的治愈力和免疫力平衡改善我們的健康狀況,是溫泉未來康養很重要的方向。”
最后他建議,將森林康養、溫泉康養、氣侯康養三位一體的鐵三角作為核心模式。森林康養對健康作用包括醫療作用已經得到循證醫學證實,氣侯康養經過一百多年也得到證實。通過三位一體,未來溫泉醫康養或者森林醫康養研究,會有多個維度,更加立體。
亞洲園藝聯盟認證園藝治療師魯穎雅分享了“森系作業療法”在特殊人群中的理論與實踐。精康群體根據殘障類型,可分為聽力障礙、智力障礙、精神障礙、語言障礙、肢體障礙、視力障礙等類別。針對這些人群,采用“森系作業療法”,結合森林療法與園藝療法,通過自然環境促進身心健康。療法內容包括植樹、修枝、壓花、大地藝術、木工、森林漫步等,幫助患者恢復功能性能力,改善異常運動模式,并提升生活自理能力。經過干預后,80%的服務對象能夠維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狀態,60%掌握了兩種以上社交技能,70%具備一種以上職業職能。魯穎雅所在的基地位于廣東佛山伍威權農業科普基地,由政府引領、社會力量參與,打造了“森療+工療”的助殘模式。基地通過森系作業療法、園藝療法等手段,為社區精康人士提供勞動技能培訓、社會融入培訓和社交能力培訓。
魯穎雅表示,森系作業療法不僅是特殊人群康復的有效手段,更是幫助他們融入社會、實現就業的重要途徑。通過持續支持與輔導,精康人士能夠穩定就業,重拾生活信心。
國際持杖健走聯合會中國區代表肖剛以“森林運動康養與持杖健走”為主題發表演講。他談到,森林運動康養是一種以森林為依托,通過主動運動促進身心健康的模式。森林運動康養的兩大特點:一是森林環境的康養優勢,二是多樣化的運動項目選擇。他特別強調了“森林運動處方”的重要性,認為科學的運動處方應包括項目選擇、運動頻率、強度和時長等要素。同時根據客群特點制定個性化運動計劃,確保康養效果最大化。
肖剛重點介紹了源自北歐的持杖健走運動。 “這項運動一個很重要特點就是鍛煉全身肌肉。”肖剛表示,持杖健走特別適合森林康養場景。森林康養基地通常擁有寬敞的步道,持杖健走不僅能幫助參與者走得更遠,還能有效鍛煉下肢關節、減輕肩頸酸痛、提高心肺功能,并對減肥、降三高等慢性病具有顯著效果。
森林康養教育與產業實踐探索
森林療養師韋麗榮認為森林康養的核心在于服務人群與提升效果,但目前行業面臨專業人才短缺的問題,亟需培養既懂醫療又熟悉森林療養的復合型人才。在中醫與森林康養結合方面,需要將中醫理論融入森林療養課程,通過五行理論、陰陽理論等傳統中醫理念設計康養方案。例如,根據季節特點設計養肝護眼、冬季藏養等課程;通過森林環境的空氣質量與傳統功法結合,改善呼吸指標;利用森林的陰面與陽面特性,為不同心理狀態的人群提供針對性療養。
韋麗榮還提到,森林康養的可持續發展需打通“基地到家庭”的通路。她建議通過打造家庭森系療愈場景,讓康養效果延伸至日常生活。她以韓國“森林福祉”模式為例,希望國內城市借鑒高頻率森林康養服務,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北京中林聯林業規劃設計研究院生態產業規劃所所長劉暢分享了關于自然教育產業發展的探索與實踐。她表示,自然教育不僅是讓身體住進自然,更是讓心靈讀懂自然。近年來,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接觸自然的機會減少,自然教育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劉暢介紹,自然教育在國外已有較長歷史,而中國的自然教育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發展迅速,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40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300億元,年均增長率達20%。但與國外相比,中國自然教育仍處于初創期,面臨政策支持不足、資源整合困難、品牌建設薄弱等問題。
未來自然教育不僅是產業,更是重建人與自然連接的方法。劉暢建議,加強政策支持、完善行業標準、推動產業融合,并通過技術手段豐富教育體驗,共同推動自然教育的發展。
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副院長杭建教授分享了關于室內室外通風與飛沫擴散及人際暴露風險的研究成果。他談到,通風條件、氣流組織方式、暴露時間和環境濕度等因素對飛沫擴散和感染風險具有重要影響。杭建教授還研究了建筑樓宇間的氣溶膠擴散現象,指出管道傳播和風向是關鍵因素。在室外環境中,發現風速和濕度對飛沫擴散有顯著影響:大風速會直接將飛沫吹向下風區,而小風速和人體熱流會導致飛沫向上擴散,擴大感染范圍。他表示,提高通風效率、優化氣流組織方式、控制環境濕度等措施可以顯著降低感染風險。通風設計不僅關乎健康,還與熱舒適密切相關,未來可進一步應用于森林康養等領域的環境優化。
秦皇島泰治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明春以“構建全球人類呼吸健康新防線”為主題發表演講。他表示,可以通過五大創新舉措來解決氣候康養產業的發展瓶頸問題,即構建政企聯動機制,推動資源整合;融合中醫智慧與人工智能,開發個性化康養方案;打造“氣養、水養、食養、體養、藥養”五位一體模式;培養跨界復合型人才;通過企業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
陳明春特別強調企業責任,泰治醫療已率先研發多功能康養面罩等創新產品,并投資建設氣候康養基地,探索“生態+科技+中醫文化”的全鏈條模式。
海南新東方文旅總經理吳萬寧分享了公司在康養旅游領域的創新實踐與未來愿景。
吳萬寧表示,未來海南新東方文旅將聚焦可持續發展,通過開放協同、技術賦能和品牌共建,構建多維度聯動發展體系;同時深化產教融合,培養行業人才,并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康養旅游向低碳、循環方向發展。
編輯:馬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