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世界讀書日·委員話閱讀
全國政協常委陳彥:閱讀讓我們織繭并破繭化蝶
人類自草創文字以來,閱讀便成為一種高級文明活動,早先只是少數人的專利,多數人是不可能有閱讀便利的。在印刷術產生以后,閱讀才能向社會漫延,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講,仍是一種奢侈。工業文明以后,書籍成為以市場為主導的普通商品,才全面進入了尋常百姓家。讀不讀是個人的事,但書籍來源,已越來越不是橫亙在人類面前大山一般的障礙。只要你閱讀,書,一般是會找到的。
在大千世界中,個人或是渺小而無力的,我們的基本形態也并不比一個蟲卵織繭作蛹顯得更加強大。我們由生到死,也是一個從織繭到破繭的過程。很多人只是完成了生命的織繭,就形成了終結式閉環。而最精彩的生命,恰恰是破繭化蝶的過程,甚至以后。這一切,都需要內力與外力的配合,比如環境、溫度、濕度等。之于人,同樣是綜合性很高的考量。除了外部環境的適恰性,更在于自身能量的適配。人的生命能量從物質層面講,靠的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蛋白質;而從精神與靈感層面講,來自信息接納,更有賴于寬闊而深廣的閱讀。閱讀決定了一個人織繭與破繭成蝶的千百種可能性。不閱讀,這種可能性就縮減成可以想見的一種或幾種了。
閱讀可以提高我們的認知,首先讓我們把自己的生命繭房編織得更完美一些,不至于連小小的屬于自我的“繭房”,也編織得漏洞百出、粗糙不堪。這是一個基本的人生追求。而閱讀的第二層目的,是提高我們的判斷力。我們置身信息化的世界,眼花繚亂,不知風從何來,云歸何處,這就需要一個基本的判斷力。而判斷力來自我們豐富的生命經驗,一個人的生命經驗永遠是有限的,唯有浩瀚的歷史積淀,那是無法計量的人的閱歷的“數據庫”,才是幫助我們準確判斷的“羅盤儀”“定位器”。而閱讀的更大目標,是升華出一個人的創造性來,這是真正的破繭成蝶。人類的一切創造性貢獻,都來自站上巨人肩膀的飛身一躍。任何人想站上去,都需要走過閱讀這一關。例外是有的,但臻于化境的滄桑正道,可能唯有“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在AI時代,面對紛擾的信息與知識點,深度閱讀變得尤其重要。哪怕好好捧起一部經典、一本大書,讀深讀透,也比見天胡亂抓住一百一千條轉瞬即逝的信息更為重要。
(作者陳彥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