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聚焦
培育書香社會:圖書館成為中國城市“第三空間”
新華社北京4月23日電 題:培育書香社會:圖書館成為中國城市“第三空間”
新華社記者呂夢琦 許曉青 解園
周六早上8時剛過,位于中國北方城市太原的山西省圖書館長風館門口已經排起長隊。人群中有背雙肩包的學生、帶著孩子的家長,也有上了年紀的老人。晨光沐浴下,人們安靜而有序地等待著開館。
“最近迷上了心理學,特意來系統性地學習一下。”市民馬家琪扶了下眼鏡說道,雖然生活中“讀屏”越來越多,但親手捧起書本的感覺更能讓人靜下心來,自己基本每個周末都會來圖書館“泡一泡”。
在中國,越來越多人走進圖書館,通過讀書增加知識儲備,提升自我修養和豐富精神生活。在節假日和下班后,很多城市圖書館人潮涌動,甚至“一座難求”。
山西省圖書館宣傳推廣部副主任付靜靜說,2024年該館接待讀者數量同比增長70.52%,舉辦3500多場閱讀推廣活動,160多場展覽,服務310多萬人次讀者。
“為響應全民閱讀的號召,我們去年實施了空間改造,增加讀者服務面積9000余平方米,新增和改造閱覽座席數2034個,比改造前增加了43.6%。”付靜靜說。
“圖書館熱”背后,既有人們對各種新知識需求增加的內因,也有中國培育書香社會和推動全民閱讀的外因。
今年的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深化全民閱讀活動”,這已經是“全民閱讀”連續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第十二個年頭,凸顯中國對建設書香社會的高度重視,以及統籌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理念。
為了給人們提供優質閱讀場所,中國各地加快各類圖書館建設。《中國文化文物和旅游統計年鑒·2024》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246個;全國圖書總藏量近14.4億冊,同比增長5.6%。2023年,公共圖書館全年總流通人次超過11億人次,同比增長達46.9%。
“圖書館已經成為城市生活中家庭和工作單位之外的‘第三空間’。”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說,除閱讀外,圖書館還提供演講、展覽、觀影、茶歇等豐富功能,體現開放、智慧、包容、共享的價值取向。
這也使得圖書館更加富有趣味性,而不再是傳統的單一閱讀空間。
經過23個月的改造,上海重要文化地標上海書城煥然一新,變化之大讓讀者贊嘆連連。這里不僅硬件設施全面升級,還圍繞食、閱、玩、樂多種城市生活方式,舉辦作家簽售會、攝影展、時裝展、音樂會等活動,推動書城從圖書賣場向文化生活空間轉型。
上海新華傳媒連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鋒表示,書城切合當下文化生活新趨勢引入了多種業態,但每一種業態都和書有著密切的聯系。
智慧圖書館建設也讓閱讀更加便利。在人工智能技術加持下,中國很多圖書館能夠為讀者提供更個性化、精準化的閱讀服務。合肥市圖書館推出了基于DeepSeek大模型技術的AI虛擬館員“合小圖”,在微信公眾號上輸入關鍵詞,它就能根據讀者的閱讀歷史和偏好,幫助讀者在浩瀚書海中找到心儀的書籍。
隨著世界讀書日的到來,各地通過舉辦亮點紛呈的活動,挖掘圖書館作為全民閱讀服務的核心載體和城市“第三空間”的作用和價值。
位于北京市的國家圖書館推出“4·23從國圖上車”世界讀書日主題互動活動。活動以“閱讀即旅程”為核心理念,創造性融合城市軌道交通意象與數字技術,打造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國圖專列”互動體系,打破傳統閱讀邊界,讓知識服務以更普惠、更智慧的方式觸達公眾。
在第四屆全民閱讀大會舉辦地山西太原,山西省圖書館以“重讀經典·賡續三晉千年文脈”為主題,精心策劃涵蓋名人演講、主題展覽等43項線上線下融合的閱讀活動,開啟一場兼具深度與創意的書香盛宴。
“書香是一種氛圍。希望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更多人走進圖書館,讓書香更多地飄進大眾生活。”付靜靜說。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