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多黨合作>要聞
黨外人士大調研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塑造發展新動能——民建中央開展2025年度重點考察調研
新華社北京4月23日電 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塑造發展新動能——民建中央開展2025年度重點考察調研
新華社記者溫競華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如何疏通堵點卡點,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無縫對接?如何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帶動引領,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近期,受中共中央委托,民建中央調研組圍繞“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 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這一主題,在浙江、北京等地開展了2025年度重點考察調研。此次考察調研由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常務副主席秦博勇帶隊。
在當前的實踐中,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還存在一些堵點卡點,浙江和北京的研究機構、創新平臺和創新型企業眾多,調研組選擇這兩個省份開展調研,正是為了總結好的經驗,探索有效破解共性問題的路徑。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隨著我國企業的創新規模量級和全球競爭力持續提升,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不斷涌現。
如何更好發揮企業在兩“鏈”融合中的優勢和作用?從近年橫空出世的強腦科技、靈伴科技、宇樹科技等杭州科創“小龍”,到在北京誕生成長的小米、抖音、海天瑞聲等知名企業,調研組此行一路走訪,一路尋找答案。
走進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接受訓練的人形機器人吸引了調研組的目光:握手、下蹲、走路,被推一下還能自己穩住平衡,機器人流暢的動作已和人類高度相似。據介紹,企業堅持產業鏈高度自研自產,機器人產品出貨量不斷提升。
“機器人零部件的國產化率是多少?”“怎樣在全球競爭中保持優勢地位?”“在人才引進和培養上如何考慮?”……調研組詳細詢問企業在研發創新、產業生態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情況,企業負責人一一作答。
“浙江能夠涌現出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科技企業,說明這里有適合創新涌現的土壤。”調研組表示,浙江80%的研發人員來自企業,要進一步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發揮科技領軍企業龍頭作用,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融通創新、無縫銜接。
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過程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起著重要橋梁作用。暢通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轉化路徑,搭建平臺推動創新要素的集聚與共享是題中之義。
作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近年來寧波以平臺載體建設為突破口,整合政產學研創新資源,支持創建企業技術中心,加快培育企業院所協同共建的工程研究中心和“四鏈”融合的產業創新中心,推動新興產業集群化發展。
企業面向市場需要進行研發攻關,研究院提供人力資源、投融資、知識產權等服務助力產品產業化……調研組在寧波陽明工業技術研究院看到,這里以半導體濺射靶材龍頭企業為核心,孵化了17家規上企業,形成了涵蓋超高純金屬材料、核心裝備、關鍵零部件等全鏈條的半導體產業集群。
“在這樣的創新模式下,企業從產品研發到銷售形成了閉環,實現了技術和市場雙輪驅動。”調研組建議,未來應加大應用基礎研究投入和研發力度,持續優化科研組織機制,突破材料“卡脖子”難題,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是實現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
在浙江,西湖大學實行破“四唯”的科技評價標準,專注“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定位,在鈣鈦礦電池等領域取得技術突破并進入轉化應用;之江實驗室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戰育才、大膽使用青年人才。在北京,昌平實驗室提供充足資源支持和開放包容的環境,保障科研人員心無旁騖協同攻關……調研組在走訪中看到,各地積極探索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有效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
每到一地,調研組還會與地方政府、企業代表、專家學者座談交流,深入了解地方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方面的情況和面臨的困難挑戰。
“科技界和產業界的評價體系缺乏有效銜接”“既懂科技又懂市場和產業的復合型人才還不夠多”“應降低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門檻和風險”……座談會上,地方代表直面問題、暢所欲言;調研組認真記錄、出謀劃策。
調研組認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雙向奔赴”,要瞄準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進一步健全科技創新體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重點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調研組表示,后續將對此次調研中了解到的好的經驗和做法進行認真研究,努力形成高質量的調研報告,為中共中央決策提供參考。
中央統戰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有關同志參加了此次調研。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