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委員說話
我們的夢想是星辰大海
——寫在第十個中國航天日之際
2024年4月,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成功發(fā)射;同年11月,航天員葉光富、李聰、李廣蘇圓滿完成各項既定任務安全返回。其中凝聚著中國航天人無數(shù)的智慧和心血,更是中國航天事業(yè)篳路藍縷、蓬勃發(fā)展的時代縮影。近年來,“北斗”澤沐八方、“嫦娥”飛天攬月、“天問”造訪火星、“天和”筑夢天河、“悟空”慧眼探索宇宙奧秘、“祝融”遨游星辰探火、“夢天”逐夢太空、神舟十五號圓夢開啟“中國空間站時間”……這些舉世矚目的成果紛至沓來,令億萬中華兒女倍感驕傲與自豪。中國航天事業(yè)從無到有、從苦苦追趕到挺起民族脊梁,靠的正是一代代航天人接續(xù)奮斗、接連攻關、接力探索。他們在創(chuàng)造一個又一個奇跡中,鍛造培育了偉大的航天精神。
——從“無法把一顆土豆送上太空”到“兩彈一星”,老一輩航天人在荒無人煙的沙漠上點燃了航天夢的星星之火。上世紀60年代,蘇聯(lián)和美國先后成功發(fā)射“東方一號”和“自由7號”飛船。毛澤東同志得知后曾為之感慨:“我們怎么能算是強國呢?我們甚至無法把一顆土豆送上太空。”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為了保衛(wèi)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高瞻遠矚、運籌帷幄,果斷作出了獨立自主研制“兩彈一星”戰(zhàn)略決策。在祖國和人民的召喚下,以錢學森為代表的一大批海外科學家放棄國外優(yōu)厚的待遇、優(yōu)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沖破重重阻力,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懷抱。他們在當時國家經(jīng)濟、技術基礎薄弱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自力更生,發(fā)憤圖強,克服常人難以忍受的重重困難、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全情投入“兩彈一星”研制工作,讓第1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在大漠戈壁之中拔地而起,點燃了中國航天夢的星星之火。
——從神舟系列無人飛船到載人飛船,將中華民族飛天的千年夢想變?yōu)楝F(xiàn)實。載人航天工程被視為當今世界高科技發(fā)展水平的集中體現(xiàn),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在歷經(jīng)7年的艱苦奮斗后,1999年,中國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神舟一號在酒泉航天發(fā)射場成功發(fā)射。2003年,楊利偉駕乘神舟五號飛船,用時21小時23分鐘環(huán)繞地球飛行14圈,成為中國首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在人類“走出地球”的漫漫征途中刻下了獨屬中國人的數(shù)字。2005年,費俊龍和聶海勝開啟了難度系數(shù)更高的神舟六號之旅,實現(xiàn)了載人航天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2008年,翟志剛在劉伯明、景海鵬的密切配合下,完成了中國人的首次太空行走。2013年,王亞平站在神舟十號“太空講臺”,用一堂生動的“太空科學課”,在千萬青少年心中播下了科技報國的種子。2016年,景海鵬和陳冬完成首次太空中期駐留,叩開中國空間站新時代的大門……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九號,離不開以錢學森為代表的一大批中國航天事業(yè)第一代奠基者,離不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任總師王永志、神舟飛船總師戚發(fā)軔等第二代專家,離不開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這一英雄群體……如果說,載人航天是塔尖上的事業(yè),那么“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就是支撐中國航天人勇敢攀登的天梯。
——從神舟系列載人飛船到建成“太空航母”,中國航天的夢想是星辰大海。2022年12月31日,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向全世界鄭重宣布“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在這莊嚴宣告的背后,是中國航天人近20年艱苦卓絕的奮斗——從2003年成功發(fā)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到2011年成功發(fā)射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開啟中國空間站的大門;從2021年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成功發(fā)射質量達22.5噸的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到2022年搭載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fā)射……一代代航天人繼承和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從“一顆土豆也送不上天”到建成“太空航母”,從點的突破到實現(xiàn)系統(tǒng)性提高,我國航天事業(yè)取得開拓性進展、全局性提升。第三代中國航天人正加緊奮斗著走好屬于自己的新時代“長征路”。
——從中國空間站到探月工程,圓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飛天攬月夢。千年華夏飛天夢,廿載嫦娥攬月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中央決策實施探月工程,圓的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飛天攬月之夢。”自2004年啟動探月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人步步銜接、接續(xù)跨越、連戰(zhàn)連捷,走出一條高質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測之路。2007年,嫦娥一號成功繞月,實現(xiàn)中華民族千年奔月夢想;2010年至2012年,嫦娥二號實現(xiàn)對月球的高精度測繪、日地拉格朗日L2點科學探測和圖塔蒂斯小行星飛掠探測;2013年,嫦娥三號攜“玉兔”號月球車成功著陸月球;2019年,嫦娥四號實現(xiàn)人類首次月背著陸巡視探測;2020年,嫦娥五號從月球正面北半球成功采回迄今研究發(fā)現(xiàn)的“最年輕”1731克月球樣品;2024年,嫦娥六號帶回人類首份1935.3克珍貴月球背面月壤。
最后,我想說:對于前無古人的中國航天事業(yè),有多少星辰大海,就有多少百折不撓;對于矢志復興的中華兒女,有多少困難挑戰(zhàn),就有多少激情和力量。我們的夢想是星辰大海!
(作者系全國政協(xié)委員、北部戰(zhàn)區(qū)某部總工程師 臧繼輝 )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