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社會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時評 創客說 樂觀社會 畫里有話 滾動資訊

首頁>社會>社會聚焦

當夕陽紅遇上志愿藍——

莫道桑榆晚 為霞尚滿天

2025年04月24日 10:33  |  作者:趙瑩瑩  |  來源:人民政協網-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4.24 10版配圖(7071259)-20250424102620

五一勞動節臨近,許多退休老人雖已告別職場,卻依然保持著“退休不褪色、離崗不離責”的積極狀態。他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銀發力量’”的殷切囑托,在社區服務、文化傳承和公益幫扶等多個領域,用自己的志愿服務詮釋著新時代的?“銀齡擔當”。

破曉之光

4月初,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天光剛剛破曉,67歲退休干部廖正義已經站在前方蜿蜒入林的跑道旁。

面對迎面跑來的“何亞君助盲團”的視力障礙跑者們,他右手穩穩托著單反相機,聲音里跳躍著朝陽般的活力:“來,迎著光跑,讓太陽給咱們描個金邊兒!”當快門“咔嚓”輕響,助盲繩在空中劃出流暢的弧線,將視障跑者與陪跑員的身影緊密相連。

每周三和周六清晨,當城市還在睡夢中,廖正義已經背著相機包踏上了第一班地鐵。車廂里,他習慣性地檢查著設備——鏡頭要擦得一塵不染,儲存卡得留足空間。

5年來,作為致力于幫助視障人士“走出去、動起來”的公益團體——“何亞君助盲團”的志愿攝影師,廖正義的鏡頭始終追隨著那些奔跑的身影:視障跑者迎著朝陽舒展的眉宇,陪跑員在轉彎處下意識收緊助盲繩的指節,還有他們共同沖線時默契相觸的肩膀。

每當廖正義把照片發到微信群或朋友圈,那些被定格的奔跑瞬間就會激起陣陣漣漪:“老陳,你穿了件天藍色的速干衣,陪跑員小張那件大紅T恤特別顯眼。”“陽光正好打在你的笑容上呢!”

從北京二龍路醫院一名全科醫生,到西城區殘聯的康復服務工作者,廖正義始終行走在守護健康的道路上。如今,退休后褪去白大褂的他,用鏡頭為視障群體打開了一扇感知世界的窗戶,讓他們的每一個夢想都能在影像中綻放光芒。

記者采訪中發現,像廖正義這樣的“銀齡”志愿者還有很多,或是成立“夕陽紅醫療隊”,每周定期為社區老年人和殘疾人提供免費理療服務,或是與孤殘老人結成互助小組,數十年如一日地照顧陪伴,或是帶領精神殘疾青少年排練舞蹈,用藝術療愈心靈,他們用行動詮釋“老有所為”的真諦,讓殘障群體感受到社會最質樸的善意與關懷。

“一雙巧手,一顆熱心,一份堅持,從醫療康復、生活照料到精神慰藉,他們雖已鬢染霜華,卻依然以專業所長和人生智慧,為殘障群體點亮希望之光。”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民政廳廳長蔣麗英在調研中發現,老年志愿者已然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支溫暖力量。

“我們正在全力謀劃新時代‘天府銀齡行動’,旨在進一步激發老年人社會參與的熱情,健全老年志愿服務體系,壯大老年志愿者隊伍。”蔣麗英表示,老年人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應進一步搭建多元化平臺,助力老年人在服務社會中實現自身價值,更為中國式現代化匯聚起不可或缺的銀發力量。

傳承薪火

銀發老人,是歲月的見證者,更是時代的奮進者。

作為全國老齡委于2003年啟動的全國性老年志愿服務品牌項目,“銀齡行動”經過22年的深耕發展,已累計動員數百萬“銀發先鋒”投身公益事業,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各類援助項目4000余個,累計惠及群眾超過4億人次。

每逢節假日,當陽光斜斜地灑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灰磚外墻上,76歲的郭秀芝已來到館內,仔細整理胸前的志愿者證件,腦海中閃過待會兒要講解的歷史片段。

隨著參觀隊伍走到“盧溝橋事變”展板前,郭秀芝微微仰起頭,目光如炬, “1937年7月7日那個夜晚……”她的聲音變得低沉而有力,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硝煙彌漫的夏夜。

耳邊的講解或慷慨激昂、或催人淚下,若不是湊近細看,很難有人注意到,這位精神矍鑠的郭奶奶,銀發間若隱若現地藏著一副小巧的助聽器。

由于早年間突遭變故,郭秀芝雙耳失聰。2014年底,她通過考試,正式加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志愿者講解團隊。此前,她經常到中國盲文圖書館,向視障讀者描繪文字里的世界,還常常牽著他們的手,走進博物館,講述其中展品背后的故事與傳奇。

“雖然失聰,但可以佩戴助聽器。盡管不是專業講解員,但我打小就喜歡,可以反復練。”郭秀芝告訴記者,11年來,除了需要講解的內容外,她背下了與紀念館相關的每一首詩、每一封信,無論說起哪個故事,都能信手拈來。

從花甲步入古稀,郭秀芝在這段人生最美的夕陽時光里,不僅收獲了內心的豐盈與自信,更將中華文化的精髓和志愿精神的火種,化作春風細雨,浸潤著每一個與她相遇的心靈。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除了郭秀芝這樣的講解志愿者,還有一支由退伍軍人及其家屬組建的“芳華”藝術團,成員平均年齡逾60歲。平日里,作為文化根脈的“傳承人”,“老戰士合唱團”“陽光管樂團”走進校園、社區和軍營,用歌聲講述抗戰故事,以交響樂再現烽火歲月,讓紅色記憶在音符中代代相傳。

“這些身邊人、身邊事,不僅彰顯了我國老年群體‘老有所為’的蓬勃活力,更展現了新時代老年人服務社會的責任擔當與奉獻精神。”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師范大學校長袁雯表示,銀齡志愿者不僅以“莫道桑榆晚”的積極心態詮釋生命的厚度,更用“為霞尚滿天”的進取精神,在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

袁雯還提出“學為相長”的理念,建議將老年大學打造成為銀齡群體“賦能充電”的成長平臺、與時俱進的“智慧樞紐”和奉獻社會的服務基地,充分展現新時代長者“退而不休、奉獻有為”的銀齡風采。

守望春風

許多老人退休后為何依然“閑不住”?

“被需要的感覺讓我備感幸福”“服務他人的過程讓我充滿喜悅”“能繼續為社會發光發熱,是我最大的快樂”……采訪中,這些樸實而動人的心聲,道出了銀齡志愿者們共同的精神追求。

在他們看來,退休不是人生的終點站,而是開啟奉獻新篇章的起點。也正是這份“閑不住”的精神,讓他們的晚年生活綻放出別樣的光彩。

在北京市朝陽區大屯街道嘉銘園社區,活躍著一支由老年人組成的“嘉銘之光愛心助老服務隊”。彎腰撿拾綠化帶中的雜物時,他們是“環境美容師”;輕叩獨居老人房門時,化身“暖心使者”;為行動不便的鄰居代買生活用品時,則成為“愛心快遞員”。

“為響應北京奧運會‘全民健身’的號召,社區里幾位退休居民于2008年自發成立‘紅舞鞋舞蹈隊’,帶動更多低齡老年人走出家門鍛煉身體、放松身心。”助老服務隊隊長林曉紅告訴記者,隨著舞蹈隊不斷壯大,大家開始嘗試在娛樂健身之余,開展一些為老志愿服務活動。如今,150多名成員均已實名注冊成為志愿者,持續感召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加入其中。

“這種‘舞動夕陽紅,奉獻暖社區’的創新實踐,讓健身娛樂活動延伸出溫暖的社會價值,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社區志愿服務新模式。”在北京市老年志愿者協會會長馬乃篪看來,將文體活動與為老服務相結合,不僅豐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探索出一條“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可持續發展路徑,為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提供了寶貴經驗。

“跑馬拉松、上老年大學、在短視頻平臺展示才藝,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狀態絲毫不輸年輕人。”全國政協委員、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認為,應給60歲至70歲的“活力老人”提供更多發揮余熱的機會,挖掘老齡人口紅利。

他進一步解釋說,“老有所為”并非簡單地讓老年人重返職場,而是根據他們的身體狀況、興趣愛好和專業技能,搭建多元化的社會參與平臺,讓銀齡群體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持續發光發熱,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

莫道桑榆春已暮,銀絲舞處盡風華;志愿同行傳溫暖,夕陽更映滿天霞。(記者 趙瑩瑩)

編輯:廖昕朔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专区 |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亚洲欧美 | 日韩高清一区精品 | 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男男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 | 亚洲国产第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