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奇聞軼事
陳忠實的“枕頭書”
1986年8月,陳忠實到西安周邊的藍田、長安兩個縣查閱縣志和文史資料,搜集了大量的民間軼事和傳聞。其間,陳忠實心中的長篇小說胚芽漸漸生成。
有一天晚上,陳忠實和一個叫李下叔的文學青年喝酒、聊天。李下叔忍不住問他:“白鹿原是你的生活場,按你的生活經歷,寫一部長篇小說足夠了,何必如此下工夫來收集材料?”陳忠實趁著酒興,答道:“我現在已經45歲了,寫了一輩子小說,如果到死的時候,還不能寫出一部可以墊在棺材里做枕頭的書,會死不瞑目的!”
陳忠實有個“蒸饃理論”:創作就像蒸饃一樣,面要好,酵頭要老,工夫要到,氣要飽。他認為自己經過幾年的醞釀,創作正處在關鍵時候,“饃蒸到了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鍋蓋。因為鍋蓋一揭,氣就放了,所以饃就生了”。為了這個“枕頭工程”,陳忠實推掉了“廳官”的任命,背著干糧回到了陜西老家。走之前,他決絕地對妻子說:“這事弄不成,就回鄉下養雞去!”
1988年4月1日,陳忠實坐在沙發上,把一個大筆記本放在膝蓋上,寫下了《白鹿原》的第一行字。此后的時間里,陳忠實足不出戶,幾乎保持著與世隔絕的狀態。每隔一段時間,妻子都會帶著食物來看望他,順便帶走他的換洗衣服。1992年1月29日,陳忠實為自己的長篇小說《白鹿原》畫上了句號。他倚靠在破舊的沙發上,長長地舒了口氣,心里百感交集,禁不住老淚縱橫。隨后,他填了一首《小重山》,描述他的心境:“春來寒去復重重。摜下禿筆時,桃正紅。獨自掩卷默無聲。卻想哭,鼻塞淚不涌。單是圖利名?怎堪這四載,煎熬情。矚目南原覓白鹿,綠無涯,似聞呦呦鳴。”
陳忠實傾注全部生活儲備、全部藝術能力寫成的《白鹿原》,確實是“一鍋好饃”。小說先是在《當代》雜志連載,后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單行本,并獲得了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獲獎后,陳忠實緩緩地對妻子說:“咱把事情弄成了,可以不去養雞了!”(王劍)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