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從“菜籃子”到“金名片”
——壽光市政協為推動“壽光模式”輸出“架橋鋪路”
4月的山東壽光,春意盎然。第二十六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以下簡稱“菜博會”)在蔬菜高科技示范園盛大開幕。45萬平方米的展區內,2600多個蔬菜品種、100多項新技術爭奇斗艷,烏茲別克斯坦等海外分會場同步聯動。這場盛會背后,壽光市政協以“搭橋鋪路”的擔當,為“壽光模式”走向世界注入
用政協溝通交流架起“重要橋梁”
在壽光市政協主席袁世俊心里,壽光不僅是“中國蔬菜之鄉”,全國人民的“菜籃子”,也是向全國輸出先進蔬菜種植理念和技術的重要源頭。為了積極探索協作新機制,打造共富新樣板,在實現自身蔬菜產業持續升級的同時,致力于“把一整套蔬菜產業化模式推向全國”。壽光市政協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認真履行職能、積極獻計出力。
“壽光市蔬菜種植、研發方面的工作有亮點、有特色、有成效,打造出壽光的‘品牌蔬菜’,許多創新做法值得學習借鑒。”“壽光之行,讓我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學到了真經。在此,對你們的熱情接待、周密安排表示衷心的感謝!”壽光市政協收到一封來自山西省大同市政協的《感謝信》,簡短文字道出了對來壽考察的由衷感謝,道不盡兩地政協攜手推進工作的濃厚情誼。
近年來,來自省內外各級政協的多批次考察組先后來到壽光,圍繞農業產業發展進行考察調研。“設施農業種植”“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蔬菜專業合作社發展模式”“預制菜產業發展”“蔬菜種業種苗產業發展”“農耕文化傳承”……各地政協的來壽調研題目涵蓋了從“一粒種子”到“一桌好菜”的蔬菜產業發展全鏈條。
在壽光市魯盛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我們公司從種子、土壤、園區建設等方面把控農產品品質。三者缺一不可,產業鏈完善,才能從根本上保證農產品的品質,做大做優企業品牌。”壽光市政協委員、公司董事長
壽光市將政協間溝通交流作為推動“壽光模式”輸出的橋梁,每一場來壽調研都堅持“精選考察站點、精準劃定路線、精心準備座談”。年初,確定了魯盛農業、丹河設施蔬菜標準化示范園、亮澤果蔬專業合作社、蔬菜協會等13家委員單位為“壽光模式”輸出“窗口單位”。“作為‘窗口單位’我們將不斷完善和提升自身能力,努力發揮更大作用。”
把“有事多商量”平臺作為“關鍵推手”
“壽光市常年有8000多名技術人員在全國各地指導蔬菜種植,向全國26個省區市提供了蔬菜問題集成解決方案。但如何更好利用蔬菜技術優勢推動全國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破解‘壽光模式’輸出中的條件制約?希望大家積極發言,共謀良策。”在壽光市政協“助推‘壽光模式’輸出”協商議政活動中,政協委員、專家學者、政府職能部門負責人,行業協會、界別群眾代表共同交流,氣氛熱烈。
“不是單純地照搬,而是立足實際地融合。依托在壽光的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建設氣候模擬室,根據‘輸入地’的氣候、土壤等條件開展蔬菜種植模擬,確保相關品種成功種植。”壽光市政協黨組成員、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主任付樂啟立足在雄安新區結對發展蔬菜產業的經驗談出了自己的觀點。
與會人員建議,順應市場對高品質蔬菜的消費需求,以壽光市龍頭企業為依托,大力推動“輸入地”蔬菜產業園區建設;根據當地土壤問題研發適宜的種植新模式,助推增產增收;組織技術人員走出去,在全國強化種植技術服務……
“我們將認真吸納和研究委員們、專家們提出的意見建議,結合前期政協調研組遠赴西藏、江西等地調研成果,形成高質量協商報告供黨委政府決策參考。”會上,壽光市政協有關負責人員表示。
以反映社情民意信息鋪就“有效路徑”
一條社情民意信息能帶來什么?“我是壽光市政協聘任的特邀信息員,肩負著用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推動‘壽光模式’走出去的重任,提出的建議能得到重視,我感到特別自豪。”農民信息員孫永恒在提報的《應大力培育家庭農場,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反映社情民意信息中,指出了當下家庭農場發展存在的四個問題,提出了建章立制、示范引領、要素保障等三項建議,得到了省政協采納。為此,壽光市率先出臺家庭農場補貼政策,如今全市家庭農場年產值已突破30億元。
“我們建立了一支‘帶泥土味’的信息員隊伍。”袁世俊說。作為省政協確定的首批反映社情民意信息聯系點,壽光市政協聚焦“壽光模式”,在信息“責任田”上實現好收成,為鄉村振興和農業發展提供“壽光智慧”。去年來,政協報送農業類信息127條,其中《越冬小麥凍害應對措施》被全國政協采用,推動農業農村部啟動黃淮海小麥防凍應急機制。
健全工作運行、信息評稿會、幫聯溝通三項機制,抓好機關干部、政協委員、特邀信息員三支隊伍,突出政協職能、農業產業、委員專長三個優勢,壽光市政協聯合農業部門、鎮村、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及農業界委員和界別群眾,發揮“蔬菜硅谷”聚識平臺作用,整理報送了糧食安全、蔬菜保供、種業發展等大量農業類信息。
從“區域性展會”到“國際雙認證”的推力
“菜博會能成為國內首個獲國際展覽業協會雙認證的農業展會,離不開政協的全程參與。”壽光市商務局負責人介紹。自2000年首屆菜博會舉辦以來,壽光市政協連續26年組織委員圍繞展會升級開展專題調研,提出“引入國際標準認證”“設立海外分會場”等建議40余條。今年,政協
壽光市政協委員、山東利森特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守波的提案《加快培育溫室裝備龍頭企業》助推了壽光市“農業裝備產業園”的建設。“我們依托‘壽光模式’的卓越優勢,先后在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幾內亞、阿聯酋等國家建立了服務團隊,根據客戶不同的需求,提供全套溫室系統解決方案。”王守波介紹,公司已在全球22個國家建設了272個種植園區,在國內21個省市區設計建設園區170個,為壽光的蔬菜設施裝備企業走向全國、邁向世界發揮了積極推動作用。
協商聚力:破解“走出去”的“水土不服”
“在西藏推廣溫室大棚,不能照搬壽光經驗!”2023年,壽光市政協一場關于“高原蔬菜種植適配性”的協商會上,委員與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專家激烈討論。會后形成的《氣候模擬種植技術推廣建議》被市政府采納,促成“高原氣候模擬實驗室”落地,成功將壽光黃瓜移植到海拔4500米的日喀則。
這種“問題導向”的協商機制已成為常態。針對“海外技術員短缺”難題,政協聯合人社局開設
“要讓‘壽光模式’既造福國內,也惠及世界。”站在菜博會“全球蔬菜產業鏈圖譜”前,袁世俊信心滿懷。從“一粒種”到“一桌菜”,從“中國菜鄉”到“世界菜園”,壽光市政協正以“一棵蔬菜的全球化旅程”,書寫著新時代人民政協服務國家戰略的生動實踐。(王偉成 記者 高志民)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