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多黨合作>要聞
?與時代同頻共振 服務多黨合作偉大事業
——民盟中央《群言》創刊40周年紀念會暨2025年度群言理事會議綜述
4月21日,《群言》創刊40周年紀念會暨2025年度群言理事會議在重慶召開。
自1985年創刊以來,《群言》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恪守“要講真話、實話,反對講假話、大話、空話”的承諾,致力于傳播民盟聲音,為廣大知識分子提供發表意見建議的平臺。正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禮在講話中所說,作為改革開放后民主黨派創辦的第一份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刊物,《群言》始終堅持與時代同頻共振,服務多黨合作偉大事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出力,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贊譽。不惑之年,《群言》展現出成熟穩重的風貌,其未來發展與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緊密相連。丁仲禮指出,在新時代,《群言》應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回應時代關切,突出界別優勢,助力文化繁榮,提升傳播能力,為多黨合作事業的發展、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繁榮貢獻力量。
堅守初心 傳播民盟聲音
40年前,費孝通先生曾說:“民盟應該鼓勵大家講出心里話,講出對國家建設有利的意見和建議,這本雜志就是提供給大家發表意見的一個講臺。”群言的名字也因此定了下來。
多年來,《群言》廣開言路、博采眾長,真正成為了“知識分子的群言堂”。40年間,《群言》共刊發481期,為雜志撰文的作者近2000人,發表文章近萬篇,廣泛記錄了改革開放后幾代知識分子對于時代發展和改革的深刻思考與獨到見解。面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實踐問題,依然可以從這些文章中找尋答案和啟發。
“《群言》始終堅守‘知識分子群言堂’的精神底色,以家國天下的胸襟執筆,記錄時代之問、回應人民之需。”作為《群言》編委會主任,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盟中央副主席吳為山感慨良多。他表示,4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歷屆民盟中央領導的關心下,《群言》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也深深感謝民盟各級組織與廣大盟員的支持。
以文聚力 發揮橋梁紐帶作用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表示,《群言》的刊名本身就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彰顯黨派特點,突出期刊特色。要辦好這樣一份刊物,需要時時匯聚眾家之言,形成合力,促進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知識分子參政議政的熱情,以更好地凝聚人心、匯聚力量。
“希望以此次會議為起點,超越讀者身份,為雜志盡一份力。”閻晶明說,他在參加全國政協活動時深刻感受到,全國政協及各民主黨派中有一大批各領域的高素質人才,對讀書寫作具有天然的素養和持續的熱情,他非常愿意邀請相關人士為雜志增添華彩。
《群言》持續關注國家重大戰略的推進,不斷呼吁搭建文明對話的橋梁。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原院長賈慶國表示,他能夠深切體會到這本刊物的獨特價值。“《群言》始終以‘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姿態,將廣大盟員和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化為一篇篇有溫度、有深度的文章。”
作為《群言》的編委和作者,賈慶國感慨道,這本刊物不僅是一方暢所欲言的園地,更是一個化共識為行動的平臺,在這里,學者的理性思考與黨派成員的責任擔當交織共鳴。希望《群言》在未來更好地發揮作用,建睿智之言、獻務實之策。
“高品位的文章、有見地的觀點是刊物長青的基石。”民盟中央常委、四川農業大學校長吳德表示,《群言》充分發揮民盟知識分子集聚優勢,尊重科學規律、堅持科學態度、追求專業深度,每一期都邀請專家學者開展專題研究,聚焦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積極建言,圍繞社會民生熱點問題獻計出力,許多意見建議受到有關部門重視,也贏得了廣大讀者的贊譽和喜愛。
吳德說,《群言》刊登了大量與素質教育、教育公平、高等教育改革等議題相關的文章,他作為大學校長,時常反復翻看、深受啟發。
創新發展 拓展傳播渠道
近年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信息無處不在,文字、圖片、視頻在當下變得觸手可及。
面對全媒體時代帶來的挑戰,《群言》雜志積極應對,不斷推陳出新,加快多媒體矩陣建設。去年,《群言》開通了“學習強國”賬號,加上已運行多年的群言網站及微信公眾號,實現了一刊一網、兩個新媒體賬號同步發聲,讓《群言》的聲音傳得更廣、傳得更響。
“在人工智能時代,《群言》可以用大眾易于接受、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優質內容,從而擴大雜志影響力。”民盟中央教育委員會主任、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說,應嘗試以更多不同的技術拓展傳播渠道。
談及如何結合黨派發展調整辦刊思路,俞敏洪從自己的經歷出發,分享了他的思考。民主黨派的發展需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激發活力,而年輕人群體是活力的來源,俞敏洪建議,雜志應面向年輕人群體嘗試轉換文風,增加多樣化傳播方式,在不同平臺展現雜志內容,提升《群言》在年輕人群體中的正向影響。
江西師范大學教授王東林從十幾年前就開始為《群言》撰稿,還擔任《群言》編委。在他看來,《群言》每期的“專題論壇”欄目都聚焦社會關切的新熱點、新問題,為讀者帶去不同專業視角的閱讀思考。經濟、法治、社會、教育、文化等欄目的文章均是專業作者在各自領域深耕多年的精髓,是在專業研究和調研基礎上面向時代建言獻策的成果,具有很強的學術性、科學性、時代性和實效性。
王東林認為,當下《群言》已完成從傳統刊物到多媒體矩陣的進階,它的作者與讀者群體也不局限于民盟盟員。“《群言》的價值,就在于‘群言’。”(記者 陳姝延)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