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資訊
從“不患病”到“活得好” 多方聯動助力帕金森病全程管理
人民政協網北京4月25日電(記者 楊嵐)今年4月11日是第29個“世界帕金森病日”,主題是“人工智能助力帕金森病全程管理”。近日,由中國帕金森聯盟主辦、靈
隨著中國老齡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與老年人群密切相關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病率持續上升。其中,帕金森病已成為繼阿爾茨海默病之后,中老年人群中第二大常見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研究顯示,我國帕金森病患者人數高達362萬人,預計到2030年,我國的帕金森病患病人數將上升到500萬,約占全球帕金森病患病人數的一半。這一趨勢對醫療資源的精準配置和疾病管理模式的創新提出了迫切需求。
“作為與衰老緊密相關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的早期診斷對于改善患者的預后至關重要。”活動現場,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宣武醫院)執行主任陳彪教授在主題演講中表示,帕金森病的早期診斷離不開綜合預測模式。從患者出現第一個帕金森病非運動癥狀,到符合臨床診斷標準,這之間的前驅期階段可長達20年。目前,通過納入遺傳、環境和生活習慣等危險因素,及前驅期相關癥狀和體征,可以通過公式計算出前驅期患病概率和未來患帕金森病的風險。
然而,目前,帕金森病的發病率高,但其診治率和識別率卻并不高,特別是早期患者往往容易漏診、誤診、延誤治療。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萬新華教授提出,帕金森病臨床表現一般有運動癥狀與非運動癥狀兩種。運動癥狀的特點可以歸納總結為慢、抖、僵、倒;非運動癥狀則通常表現為便秘、情緒低落、抑郁、嗅覺障礙以及夜間睡眠障礙等。臨床中,一些帕金森病患者在運動癥狀出現5年、10年甚至20年前,就已出現非運動癥狀,出現非運動癥狀并伴有一點運動癥狀,需高度懷疑帕金森病。但是非運動癥狀的出現,并不意味著一定會得帕金森病。
萬新華介紹,“遺傳因素是帕金森病發生的重要風險因素,研究顯示,家族中有帕金森病患者的人群,其發病幾率明顯增高,后代患病風險比常人高約30%- 40%。攜帶明確致病基因者的發病風險顯著升高,多個易感基因攜帶者發生帕金森病的風險也更高,早發型帕金森病中遺傳因素作用更大。此外,接觸毒物、飲用特定井水,服用含利血平成分降壓藥、有多巴胺受體拮抗成分的抗精神病藥等,將會增加患病風險。”
“還要以人為中心,早篩查、早發現,早診斷,通過改善患者生活習慣和環境,甚至通過健康輔助手段,延緩帕金森病的發生、發展。目前,早診早治的檢查技術已具備, 診斷和治療還需個體化,依據患者風險程度、疾病進展階段等制定方案和管理。公眾還要增強主動對健康進行管理、提前預防的意識。”陳彪說。
2015年,國家衛生計生委正式批復成立了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宣武醫院)。2024年3月,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宣武醫院)分中心落地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分中心依托宣武醫院在老年疾病臨床診療技術方面的優勢,圍繞老年健康和老年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等,以老年人功能綜合評估和疾病早篩為重點,針對存在功能障礙和慢病風險的老年人,制定個性化健康指導和醫療方案,采用多學科分級診療管理團隊,協同不同專科資源,為老年人提供多學科融合、個性化健康指導和醫療服務,構建預防、治療、康復一體化綜合防治服務新模式。
北大醫療集團黨委書記、平安健康險黨委書記、董事長朱友剛表示,帕金森病作為常見的老年神經退行性疾病,整個疾病周期的管理是相當專業且具有挑戰性的,正因如此,更需要將綜合金融和醫療健康、醫療養老融為一體。
編輯:馬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