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塑造高水平安全如何發力?
本報訊(張倩 記者 范文杰)安全是發展的底線。2023年,寧夏在全國率先出臺“1﹢37﹢8”系列文件,系統重塑安全生產工作制度機制,全面推進安全生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今年的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推進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突出重點領域、重點企業、重點崗位,從嚴落實安全生產責任。
面對新使命任務,該如何發力、塑造高水平安全?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鍋爐、電梯、大型游樂設施、客運索道等特種設備越來越廣泛地被運用到工業生產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近日,在自治區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圍繞“氣瓶檢驗技術難點與行業規范”開展學習交流活動時,自治區政協委員李金輝認為,特種設備的生產、運營、使用具有非常強的專業性,定期進行檢驗檢測,及時排除風險隱患,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李金輝建議,加大力度規范特種設備檢驗檢測,著力提升檢驗檢測機構的服務能力,強化全流程監管。檢驗檢測機構要增強法治意識、規范從業意識、提升專業能力,推動整個行業加強行風建設。
韓振軍委員長期關注安全生產工作。“在實際調研中發現,部分地區安全生產管理理念相對滯后,在推動安全生產治理模式由事后處置向事前預防轉型方面還有欠缺,突出表現在本質安全建設上重視不足、責任不強等方面。”韓振軍表示,本質安全能夠將風險控制的重點轉移到風險出現的源頭上,為風險管控提供全新思路。他建議強化企業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建設,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切實提高基層執法人員分析處理問題以及現場檢查、判斷隱患、處理事故的能力。
統籌發展和安全,任何時候都必須緊緊抓在手上。王超委員建議,抓實安全生產教育培訓,科學制定培訓內容,不能“流于形式”。強化實訓基地培訓,進行實操演練,不能“紙上談兵”。做實應急演練,在應急演練方案符合公司生產經營實際情況下,確保應急演練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不能“拿來主義”。聯動安全培訓機構,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針對不同領域、崗位特點,采取“培訓﹢實操”“教學﹢觀摩”等多種形式,開展多元化培訓,切實提高企業安全作業意識,筑牢安全生產思想防線。
安全責任不懸空,離不開專業力量的提升。民建寧夏回族自治區委會建議,作為帶有公益性質的強制性商業保險,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對推進安全生產社會化服務水平、健全安全生產信用評價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大宣傳和監管,完善安全生產責任等保險制度體系,發揮好安責險“第三只眼”的作用,全力織密安全生產保護網。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