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資訊
北疆追光記:戈壁灘上繪就綠色能源新畫卷
人民政協網4月28日電(記者 高志民)四月的內蒙古草原,春寒尚未褪盡,但商都縣廣袤的土地上已躍動著一片“藍色的海洋”——150萬千瓦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羊群悠然穿行其間,構成了一幅“板上發電、板下牧草”的生態和諧圖景。4月26日,由中國電建集團北京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院”)總承包的商都縣光伏草業項目全容量并網發電,標志著我國北方高寒地區“光伏+生態”模式實現重大突破,為內蒙古綠色低碳發展注入新動能。
從開工到全容量并網,項目團隊用專業與拼搏演繹了一場“追光”奇跡。面對48萬根光伏樁基、312萬塊組件、758千米集電線路的龐大體量,總工程師袁自純坦言:“我們每天都在和天氣搶進度。”內蒙古冬季嚴寒期長,有效施工窗口期不足8個月。團隊創新采用便攜式支架安裝平臺、無人機巡檢等技術,工效提升30%;自主研發的“依托支架檁條為軌道的組件倒運車”獲國家專利,解決了戈壁地形運輸難題。
“光伏板是我們的新牧場。”當地牧羊人巴特爾指著2米高的光伏支架笑道。項目團隊依據當地光照與降雨特點,將組件傾角精準設計為39度,采用雙面雙玻工藝,既保證發電效率,又為板下草場留足生長空間。施工中通過優化作業面布局,植被破壞率降低70%,實現“零永久征地”。如今,板間植被覆蓋率較原生草原提高15%,羊群啃食抑制雜草生長,形成“牧光互補”良性循環。
在二號升壓站主控室,大屏實時顯示著三個子電站的發電數據。“這里是一拖二智慧中樞,無人站也能遠程操控。”項目副總經理謝軍介紹,場站通過5G全覆蓋搭建智能子陣控制系統,每塊光伏板的發電量可精準調控;E-WMS智能倉儲系統實現百萬級物資“一鍵溯源”,運維效率提升40%。此外,“一種便于拆卸的電氣柜”等3項國家專利,為行業提供了高寒地區光伏建設新范式。
正如牧民所言:“草原給了我們光和牧草,現在,我們又把光還給草原。” 京蒙協作的“綠色答卷”證明:在生態脆弱的北疆,人類不僅能追逐光能,更能守護家園。靠近光,追逐光,成為光,散發光……一場北疆追光記就這樣完美落幕,在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時代背景下,這樣的追光之旅,在祖國的大江南北時刻都在上演著,它悄無聲息卻微芒成炬,將燈火里的中國點綴得更加璀璨……
編輯:解現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