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中企“出海”:精于運籌方能“勇立潮頭”
近年來,中國制造業持續轉型升級,以消費者價值為原點、以關鍵技術為支撐、以產業生態為載體的創新體系,為行業和消費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此同時,受全球經濟形勢變化、行業政策調整及市場供需失衡等多重因素影響,國內制造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承壓。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中國制造業企業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
企業“出海”,既需明確方向路徑,更需專業團隊保駕護航。而在香港國際業界領袖聯盟執行主席、中老泰國際聯合創始人林心如看來,一場成功的“乘風破浪”要從企業自身的“準出證”談起。
眾所周知,境外投資(ODI
自身準備工作完畢,計劃“出海”的企業還需進一步規劃“出海”目標與路徑。
林心如表示,“出海”目標的選擇與企業發展戰略密不可分,需要綜合考量政策穩定性、市場需求、供應鏈配套、成本優勢及地緣政治風險:“目前看,東南亞相關國家已經成為承接我國制造業轉移的‘首站’,這些國家普遍具備勞動力成本優勢,電子、紡織以及家具等行業已經形成聚集效應,且靠近我國市場、能享受到RCEP關稅優惠;要躲開貿易壁壘,北美自貿區是個不錯的選擇,且那里汽車、家電等產業配套成熟;東歐國家是中企進入歐盟的‘捷徑’,尤其適合承接汽車零部件、機械制造等中高端產業;以非洲、中東及中亞為代表的新興市場機遇與風險并存,中企可優先選擇與中國簽訂雙邊投資保護協定的國家,并借助政策性保險(如中信保)對沖風險。”
“出海”路徑規劃同樣需要慎之又慎。林心如表示,中國企業“出海”大致可分為三種路徑。
一是與供應商合作。企業可選擇與當地成熟銷售供應商攜手,依靠供應商來開拓海外市場。這一路徑的一大顯著優勢是初始成本低,企業能借助供應商在分銷網絡、跨境物流以及數據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迅速打入市場。但美中不足的是,企業自身未掌握核心分銷資源,這會對利潤造成一定影響。
二是投資自建。企業可以直接在海外投資成立分公司,開啟從零起步的市場拓展之路。
選擇此路徑時,企業要依據自身業務狀況,挑選合適的目標國家與地區,并規劃建設方向和策略。該模式對企業出海人才儲備、經驗及運營能力要求頗高。而且,由于一切從頭開始,所需周期長,會影響建設和切入市場的速度。
三是參與海外并購或合資。企業可通過收購海外現成的公司或團隊,獲取其業務、渠道、品牌和技術等資源,也能與海外合作公司共同出資實現資源共享。這種方式有助于企業迅速進入海外市場,能直接利用海外公司成熟的銷售渠道和供應鏈體系,也利于企業遵守海外法規。但在篩選標的、融合團隊、開展談判以及投入資金等方面,成本會更高。
此外,林心如還提示,計劃“出海”的企業要熟知國家關于境外投資的限制以及敏感行業規定。嚴禁參與危害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的海外投資活動,諸如未經國家批準出口核心技術與產品、運用中國禁止出口的技術工藝和產品開展境外投資,以及對賭博、色情等產業進行境外投資等。為此,企業應提前準備好詳盡的境外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深入分析投資目的地的市場環境、行業發展趨勢、競爭格局、投資建廠的技術可行性、經濟可行性、風險評估等方面。報告
“中企‘出海’并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建議企業選準專業咨詢服務團隊,充分評估相關地區國家產業鏈基礎和聚集性,全面考慮
編輯:馬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