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滾動資訊
碧海鑄匠心:記“中建半潛駁6”船長王仁川的航海人生
在波瀾壯闊的海濱之處,一艘名為“中建半潛駁6”的船舶如鋼鐵堡壘般矗立在潮頭。船長王仁川手持圖紙與望遠鏡,目光穿透海天交界處的薄霧,指揮著船員們進行沉箱安裝作業。這位在逐浪深藍中淬煉二十余載的航海人,用汗水與智慧在祖國的萬里海疆書寫著新時代船員的壯美篇章。
安全至上的“定海針”
2016年深秋,王仁川接過“中建半潛駁6”的指揮權。面對這艘舉力達8000噸的龐然大物,他深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他協調下,船組建立起“三級安檢制度”、每日班前會安全交底、每航次前設備聯檢、每月全員應急演練。這種精細化管理模式,有效保障船舶連續五年零事故,所在船舶先后榮獲全國“安康杯”競賽優勝班組、中國海員工會“安全優秀船舶”等榮譽。
2022年臺風“梅花”來襲時,王仁川帶領團隊在狂風暴雨中堅守72小時。半潛駁創新使用“雙錨抗臺法”,通過精準推算潮流流向與調整錨鏈收放,成功抵御了強臺風“梅花”的侵襲。輪機長劉邦玉回憶道:“當時船艙內的設備劇烈晃動,王船長卻像釘子一樣錨在駕駛臺,目光堅定、語調平穩且清晰地發布指令,掃平現場緊張的氛圍。”
立足崗位的“爭先者”
2021年,王仁川參與贛榆港項目建設。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船舶輪機在復雜工況下偶發狀況。一次,半潛駁在靠泊搭岸關鍵施工階段突發故障,現場氣氛瞬間緊張起來,潮水隨著時間推移不斷變動,進度岌岌可危。王仁川臨危不亂,憑借豐富的經驗和過硬的技術,迅速組織對故障開展排查。經過近半小時的緊張搶修,成功找到故障根源并加以修復,現場恢復正常施工,保障沉箱出運的順利推進。
2022年,在浙江中廣核北取水口項目施工期間,他所在的“中建半潛駁6”長期奮戰在一線。海上作業環境惡劣,高溫、高濕、高鹽,對船舶設備和人員都是巨大考驗。王仁川每天穿梭于操作室與機艙的各個角落,帶領團隊嚴格把控設備運行狀態,優化設備操作流程,提高設備運行效率,統籌設備維護工作,及時處理各類潛在問題。為項目按時完工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4年11月,廣東揭陽港前詹作業區碼頭,施工區域的最后一件沉箱精準落位。站在“中建半潛駁6”駕駛臺上,王仁川手持望遠鏡,目光如炬地盯著作業區。這艘長72米、寬40米的龐然大物,在他的指揮下如臂使指,將重達數千噸的沉箱穩穩送至預定位置。這個場景,與2003年那個初出茅廬的年輕水手在300噸起重船上接駁小方塊的畫面,在時光長河中悄然重疊。這一年,所在船組多人憑借出色的工作表現,多次榮獲“山東省優秀船員”以及“崗位能手”稱號,塑造一面奮輯爭先的先鋒旗幟。
團隊建設的“領頭羊”
作為船長,王仁川始終將人才培養視為己任。依托中建筑港雙導師人才培養機制,累計培養出3名大副、2名輪機長。二副張義至今難忘初次獨立拋錨時的情景:“王船長在旁全程指導,從錨鏈長度計算到落點預判,每個細節都不厭其煩地講解。”在他的悉心栽培下,張義如今已成為獨當一面的業務骨干。輪機長劉邦玉連續三年于青島市船員比武競賽中榮獲佳績。
在多年海上施工征程中,王仁川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2017年獲評“山東省優秀船員”時,他將榮譽歸功于團隊:“每一項成就都是全體船員用智慧與汗水贏得的。”他常說,航海人最寶貴的財富不是榮譽,而是刻在船舷上的安全航行里程。
從渤海灣到南海之濱,從300噸起重船到萬噸級半潛駁,王仁川用青春丈量著祖國的海岸線。他帶領的“中建半潛駁6”船組,累計安全航行10000多海里,沉箱出運超300件,完美履約各類水工項目30余個。奮斗二十載,爭當新時代的航海先鋒,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忠誠擔當、使命必達”的中國建筑精神,在碧海藍天間鑄就了一座永不褪色的豐碑。
據悉,中建筑港裝備工程公司作為中建筑港集團旗下的專業化公司,擁有以“中建半潛駁6”船為主力的8000噸半潛駁、6000噸半潛駁等大型施工船舶,海上施工主要裝備齊全。近年來,先后參建煙臺龍口港、京杭運河萬年閘樞紐、京杭運河擴容工程施橋三線船閘等船閘及港航工程;青島東方影都、國家深海基地、國家科考基地等一系列民用與科研項目。多年來,始終堅守安全生產底線,榮獲全國“安康杯”競賽優勝班組、全國水運系統“安全優秀船舶”“全國百強船員”“山東省優秀船員”和青島市“工人先鋒號”等多項榮譽稱號。鍛造出一支品質為先、質量為本的“中建海軍”勁旅。(鹿泉源)
【廣告】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刊發或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