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統一戰線>民族宗教
“新農人”楊恩蘭: “三天不下地,心里就沒底”
接通剛剛獲評貴州省先進工作者、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農業綜合開發中心主任楊恩蘭的電話時,她剛剛從水城區龍場苗族白族彝族鄉龍場村下鄉回來。“我們這邊主要農作物是玉米、小麥、馬鈴薯等,今年引進了新品種。最近‘飛防’工作剛剛結束,要下去看看效果怎么樣。”身為植保工作者,自2016年從華南農業大學畢業后,這位苗族姑娘就一直行走在家鄉鄉鎮的田間地頭,致力于農作物病蟲草鼠害的監測預警及綜合防治工作。去年,她又接手新工作——監督、管理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今天下鄉還有一個任務,是看看之前針對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出的問題有沒有整改到位。”
作為一名“90后”,楊恩蘭本科學的是生物科學專業,卻在研究生時選擇了植保專業。“上學時,我就很關注生態安全問題,所以研究生選擇了植保專業。畢業后回到家鄉,一方面是想實踐自己的專業,另一方面也確實想為家鄉做點什么。”說起當初的選擇,楊恩蘭話語質樸。
當植保工作者,接觸最多的就是農戶,一次次求助,一個個電話……每一次幫助農戶解決實際需求,都讓楊恩蘭覺得自己被信賴、被需要。
一次,還在植保站工作的楊恩蘭接到猴場鎮小田壩村八組農戶雷勇的急電,說自家種的6畝獼猴桃葉子全枯了,想請站里幫忙看看是什么原因。楊恩蘭隨即組織人員前往雷勇家勘察獼猴桃的發病情況,現場采樣、查閱資料、咨詢專家。找到病因后,她又馬不停蹄地采購殺蟲劑送到雷勇手里。
像這樣的情況,在楊恩蘭的工作中幾乎每天都會發生——水城區地處烏蒙山區,高山坡地多,海拔差異大,土地資源少,多樣的種植結構、多種病蟲害頻發威脅著當地農業生產。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和研究后,楊恩蘭發現當地老百姓缺乏科學安全使用農藥經驗,經常少打農藥、多打農藥、混打農藥。“用少了起不到防治作用,用多了又對作物產生藥害。”這也讓楊恩蘭意識到,必須盡快將病蟲鼠害防治的新理念、新經驗“送貨下鄉”,以提升農民的知識技能水平。
常見病蟲害有哪些特征、糧食作物生病了有什么預兆、發現后應該如何處理……此后,通過廣泛開展“理論﹢田間課堂”活動,楊恩蘭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科普病蟲害知識和防治技術,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搬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經過幾年的科普、講座,我覺得最有成就感的,是農戶的用藥意識普遍提高,綠色環保觀念也逐步形成。說明我們的基礎工作沒有白做。”
“干我們這一行,三天不下地,心里就沒底。”在楊恩蘭的辦公室里,常備著一頂草帽和一雙膠鞋,農戶一個電話打來,她便立即出發。現在雖然工作重心轉移,但很多農戶依然存著楊恩蘭的電話。“只要大家有問題、有需要,我都會盡力解答。而且監督管理高標準農田,同樣也得深入田間地頭才能發現問題。”
2023年,當選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后,楊恩蘭更加忙碌了。從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到農業產業發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再到教育、醫療……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都是她調研的課題。“我們貴州有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同時也有很多有潛力的農業特色產業。”楊恩蘭說,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鄉村振興的隊伍中來,把美麗家鄉建設得更好。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