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政協動態
保障網密織無憂 新生命溫暖啟程
——全國政協“完善促進生育支持政策”專題調研綜述
調研組一行走進沈陽市鐵西區的婦幼保健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著眼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戰略安排,完善新時代人口發展戰略,認識、適應、引領人口發展新常態,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努力保持適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規模,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全國政協副主席沈躍躍日前率專題調研組赴遼寧,圍繞“完善促進生育支持政策”開展專題調研。
為期4天的密集點位安排,從朝陽市的嬰幼兒托育機構到沈陽市的婦幼保健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從企業、高校到丹東市民政局婚姻登記處,調研組與基層干部、醫護人員、企業代表和年輕父母圍坐一桌,既聽取各地在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中的創新做法,也直面托位缺口、育兒成本、職業發展等現實難題。
這些帶著“煙火氣”的一手資料,為完善促進生育支持政策既“上接天線”又“下接地氣”提供了鮮活樣本,以期在民生溫度與制度精度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
高鐵一路向北,季節的畫筆將山桃花暈染得愈發清淺,朝陽市雙塔區在晨光中緩緩醒來。
推開小梧桐保育園的大門,陽光像融化的蜜糖般流淌進來,在繪本角鋪開一片溫暖的光暈。七八個孩子仰著圓潤的小臉,清澈的眸子追隨著老師翻動繪本的指尖兒。
眼前這一幕溫馨的場景,讓調研組成員不約而同地放輕腳步,仿佛在這童真的世界里,連呼吸都變得輕柔起來。稍遠處的游戲區,年紀更小些的孩子手腳并用地爬向散落的積木,不時發出銀鈴般“咯咯”的笑聲。
委員們緩步穿行于園區,時而駐足凝神,細致觀察保育員與幼兒的互動細節,時而輕輕蹲下身,詢問“午飯好吃嗎?”“最喜歡玩什么玩具?”歡聲笑語中,不僅看到了孩子們健康快樂的成長狀態,更深刻理解了托育工作背后“以愛育愛”的專業內涵。
“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表面上看是解決‘孩子誰來帶’的現實問題,深層里卻牽動著年輕家庭的生育決策。”走進沈陽市鐵西區楓葉優體托育中心,未滿周歲的幼兒正在專業保育員悉心照料下進行早期發育鍛煉,全國政協委員、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仇鴻不禁感嘆,托育服務不僅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更要注重“好不好”,將托育服務與早期教育有機融合的做法值得推廣。
一路看實情、聽民聲、問良策,委員們深入基層調研發現,當鼓勵生育政策遇上都市快節奏生活,優質的普惠性托育服務就像一把“金鑰匙”,能解開雙職工家庭的育兒焦慮,更是撬動生育意愿提升的關鍵支點。
“著力增加公建托位供給”“大力發展社區嵌入式托育”“積極支持用人單位辦托”……去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 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再次部署加強托位建設,夯實托育服務發展基礎。
政策持續推動下,托育服務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實地走訪中,調研組成員注意到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一方面,許多家長有強烈的送托需求,苦于找不到合適托位;另一方面,不少建好的托育機構乏人問津,面臨招生難題。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研究館員劉筱敏看來,“供需錯配”的背后,是“托不起”的費用支出、“不愿托”的傳統觀念、“不敢托”的質量隱憂、“不便托”的區位限制等多重困境交織而成的結構性矛盾,可以鼓勵幼兒園向下延伸辦托,實現相近資源的科學、集約、高效利用。同時,推進托育服務立法工作,做好政策規劃銜接。
根據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2025年我國將加快推進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建設,計劃在全國范圍內新增66萬個普惠性托位。
“托位‘建起來’后,‘用起來、用充分’是下一步的目標。”全國政協委員、遼寧省丹東市副市長時燕提出,完善拓展設施建設場地空間,推進社會存量資源改造利用,提高托育功能在社區的“嵌入率”,探索全日托、半日托、計時托、臨時托,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普惠便捷的托育服務。
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
優生優育是人口高質量發展的基石,必須從源頭抓起,以“生得好”保障“育得優”,構建全鏈條生育支持體系。
為了“保障母嬰健康 呵護祖國未來”,遼寧省通過構建“孕前—孕期—分娩—產后”全周期醫療保健服務鏈,從婚前醫學檢查、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到產前篩查診斷、新生兒疾病篩查,實現了從生命孕育到新生兒降生的全程守護。
在朝陽市雙塔區他拉皋鎮深入調研基層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赴喀左縣婦幼保健院實地考察農村婚育保健情況,當調研組一行步入沈陽市鐵西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窗明幾凈的就診區域內,多對育齡夫婦正井然有序地候診:準媽媽在愛人陪伴下接受產前保健服務,新婚燕爾的年輕夫妻等待著孕前健康指導。
委員們了解到,“十四五”期間,遼寧省62個縣級婦幼保健機構建設130個保健特色專科,全省已建成87個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77個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兩類救治中心基本實現縣域全覆蓋。
結合自身實際,沈陽市鐵西區婦幼保健所創新推出“優生優育服務包”,整合婚前醫學檢查、孕前風險評估、葉酸增補等12項基礎服務,并配備專業遺傳咨詢團隊,為高齡孕產婦等重點人群提供個性化指導。
云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則延伸服務鏈條,將嬰幼兒早期發展干預納入常規健康管理,為新生兒家庭提供上門訪視、喂養指導等精準服務。
當調研組行至丹東市站前街道衛生服務中心,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車俊的思路愈加清晰:要著力構建覆蓋婚、孕、產、育全生命周期的優生優育服務體系。
他進一步解釋說,這一體系要以滿足群眾需求為導向,以提升服務質量為核心,通過整合各級醫療資源、優化服務流程、創新服務模式,讓每一個家庭都能享受到系統、連續、優質的生育健康服務。
“只有從源頭保障出生人口素質,才能為后續的嬰幼兒照護、兒童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計劃生育協會黨組書記于學軍表示,我國正通過完善婚前保健、孕前優生檢查、產前篩查診斷等三級預防體系,著力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同時加強圍產期保健服務,確保母嬰安全,真正實現從生命起點筑牢健康中國的根基。
推動降低養育教育成本
人口問題是“國之大者”。如果說生育是人生新篇章的序曲,那么科學養育則是這部生命交響樂中最動人的樂章。
在喀左縣六官營子鎮西南溝村,38歲的朱琳琳正譜寫著人生的三重奏——一對正值青春期的雙胞胎就讀初中,兩歲半的幼子即將邁入幼兒園。
“咱老百姓過日子,過的就是這份熱乎勁兒。”座談會現場,朱琳琳這句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千萬家庭的心聲,卻也折射出當代父母沉甸甸的育兒壓力。隨著補習費、興趣班等教育支出水漲船高,多子女家庭的經濟負擔正日益沉重。
在東軟醫療系統股份有限公司,33歲的劉文齊經歷著當代職場父母的典型困境。白天要處理緊張的工作,下班后又要馬不停蹄帶著6歲的兒子奔波于各類培訓班。
實在撐不下去時,劉文齊常用“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來鼓勵自己,可那些動輒上萬元的課時費,還是會讓她陷入兩難:既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資源,又不得不面對日益沉重的經濟壓力。
“寒暑假兩個孩子沒人帶,光托管費就要6000元”“一家四口,想換個大些的學區房,可存款捉襟見肘”“計劃未來5年內生育兩個孩子,輔助育兒和產后恢復估計開銷不小”……深入基層調研過程中,這些真實心聲和具體訴求,讓委員們深切感受到推動降低養育教育成本對于促進生育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這不僅是惠及億萬家庭的民生工程,更是破解‘不敢生’‘不愿生’社會難題的關鍵突破口。”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提出,要完善多子女家庭住房保障政策,優化輔助生殖技術醫保報銷機制,將育兒補貼向35歲以上高齡產婦等重點群體傾斜,通過一系列“組合拳”真正消除育齡人群的后顧之憂。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吳瑞君深有同感,她呼吁建立中央與地方財政分擔的動態調整機制,根據區域發展差異適時優化支持力度。通過稅收優惠、運營補貼等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形成“政府引導、市場參與”的多元供給格局,切實降低家庭生育養育成本。
“建議將靈活就業人員納入生育養育保障體系,通過制度創新實現政策普惠性覆蓋。”全國政協委員、遼寧大學副校長李宇鵬期盼著能有一些實實在在的政策春風——不論是教育費用的專項減免,還是階梯式的育兒補助,讓多孩家庭的養育之路走得更踏實、更溫暖。
營造生育友好社會環境
為深入了解新時代婚育文化建設情況,調研組前往朝陽市紫金苑小區新型婚育文化陣地實地考察,到沈陽市皇姑區政務服務中心(婚姻登記處)調研適齡青年婚育登記服務情況,并赴遼寧大學與師生代表就當代青年婚育觀念、生育意愿等話題開展專題座談。
一番坦誠交流后,全國政協常委、遼寧省政協副主席劉中民發現,當代青年更注重個人發展、經濟獨立與生活質量,婚育決策趨于理性化,“部分學生提到,高房價、育兒成本及職業發展壓力是延遲婚育的主要因素”。
提到職業發展,女性往往會因為生育面臨特殊的職場挑戰,諸如生育期帶來的職業中斷、產后重返職場的不適應、育兒責任與工作平衡等難題,很多人在生育后甚至不得不面臨“職場斷崖”現象。
“原本順暢的職業發展軌跡因生育而被迫放緩甚至中斷,這不僅體現在薪資增長停滯上,更可能錯失關鍵崗位的晉升機會。”在全國政協委員、遼寧省醫療保障局副局長岳澤慧看來,應著力為女性特別是生育再就業女性提供個性化職業培訓和精準職業指導服務,建立“職業能力評估—定制化培訓—就業對接”的全流程支持體系,幫助她們順利重返職場。
此外,還可依托數字技術搭建智能化職業服務平臺,為生育女性提供遠程技能培訓、彈性就業崗位匹配等,同時鼓勵企業設立配備母嬰服務設施的關愛室,靈活安排哺乳期女職工工作時間,讓職業女性既能安心生育,又能順利實現職業發展。
“通過真實感人的家庭故事、溫馨動人的情感體驗,喚起年輕人對幸福婚姻和美滿家庭的向往,實現價值觀的共情與認同。”全國政協委員、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王建軍坦言,隨著生育政策逐步調整為“三孩”,其適度增長的核心目的在于實現人口結構的動態平衡。
在他看來,要著力解決當前各部門各自為政、難以形成合力的現狀,通過完善配套措施轉變育齡群體的生育觀念,讓“想生、敢生、優生”成為社會共識,統籌推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本報記者 趙瑩瑩)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