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提案辦理有成效
提案辦理有成效丨以法為炬,推動技術向善
張毅委員(左一)在海口江北新區調研。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會長、金杜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 張毅
“法律不是束縛創新的枷鎖,而是護航技術向善的燈塔。唯有法治與創新相輔相成,方能讓人工智能真正服務于人,照亮未來的更多可能。”
2023年的一天,站在晚高峰的十字路口,看著外賣小哥在車流中穿梭,手機里突然跳出一條“猜我喜歡”的新聞,網約車司機提醒我“稍等片刻”。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人工智能算法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改變了千萬勞動者的就業形態。
彼時,ChatGPT剛掀起全球人工智能狂潮,Sora正用算法重構視覺表達,算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社會生活。與此同時,諸如算法歧視、算法黑箱、信息繭房、算法霸權等法律甚至倫理的一系列問題逐漸顯現。我意識到,技術向善既需要社會各界的責任感,也需要制度的引導與規范。
為了更全面地理解算法,我隨身攜帶筆記本,開始了長達9個月的調研。出差時,我選擇不同城市的網約車服務,與近百名司機、乘客交流。有乘客提到“同一行程不同用戶價格差異”,有司機感慨“平臺派單規則難以捉摸”,也有用戶反饋關閉算法推薦的選項層層嵌套……我將這些案例與鮮活的聲音一一記錄,逐漸形成200多頁的調研資料。
調研越深入,問題越清晰。我國算法治理體系存在法律層級低、監管分散、維權困難等短板。部門規章的分散性難以適應算法技術的快速發展,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迭代創新,也對傳統監管模式提出了新挑戰。
如何平衡技術創新與風險防范?帶著這一問題,我多次請教人工智能專家、法學學者及相關部門,并參考國際相關經驗。2024年春,提案正式提交。建議從四個維度破題:推動人工智能專項立法,設置算法全生命周期監管義務;建立算法治理聯席會議制度,引入“監管沙盒”機制;要求算法服務透明化,保障用戶知情選擇權;探索舉證責任倒置,開辟公益訴訟新路徑。
幾個月后,我收到了中央網信辦的答復函。這封函件體現了相關部門對提案建議的重視,展現了國家在算法治理領域的積極行動——中央網信辦建立協同管理機制,會同各部門對50余家互聯網企業開展算法現場檢查,督促網站平臺依法履行備案手續,加強大模型服務上線前的事前、事中、事后安全管理;各省級網信辦加強算法信息公示保障用戶知情權,優化算法推薦服務選項便捷用戶選擇權;最高人民檢察院針對算法控制騎手、大數據“殺熟”等平臺算法侵害公益情況開展專項調研。
法規方面,今年3月發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強調“生成合成服務提供者應當在適當位置添加提示標識”,這與提案中“根據不同主體對于人工智能系統的控制力度加諸相應的合規義務”的建議形成呼應。更令人欣喜的是,中央網信辦提出“積極配合有關部門研制并推動具有更高法律層級的《人工智能法》適時出臺”,這也與我今年在全國兩會期間提交的《關于加快〈人工智能法〉立法的提案》不謀而合。
手捧答復函,我不僅感受到參政議政的莊嚴,更感受到了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溫度。這背后,是算法服務優化后勞動者更合理的工作節奏,是用戶界面改進后公眾更便捷的自主選擇權,也是社會各界對人工智能規范發展逐漸凝聚的共識。
履職三年間,我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關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從數據合規流動到算力調研,從算法治理體系到人工智能立法……若問我“有什么感悟”,那么答案已然清晰,法律不是束縛創新的枷鎖,而是護航技術向善的燈塔。唯有法治與創新相輔相成,方能讓人工智能真正服務于人,照亮未來的更多可能。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