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社情民意
為了更多失能母親露出微笑
5月11日是母親節。
為母不易。特別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當媽媽的女人十分辛苦,多是養育著家中五六個孩子,到現在大多都已經90多歲了,應該得到社會、家庭、政府各方面更多的關心與照護。然而現實并非如此。
本文從照護一位高齡失能媽媽的親身經歷,呼喚在社區建立一個由各級政府、民政、住建、衛健等部門牽頭,家庭主導,探索市場化居家養老、失能康復的系統性方案。
我的母親今年90多歲了,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母親。她繼承了長輩身上嚴于律己、誠以待人、重視家教的優良傳統。子女在她的言傳身教下知書達理,家庭和睦。
老媽媽與家人一起共享天倫之樂,“隔兩輩”的人更親。
然而五年前,媽媽身患重病后,家里漸漸失去了往日的歡聲笑語。
2020年1月11日,媽媽在北京市石景山醫院經過急救后雖獲重生,卻因為阿爾茨海默病變成了一位“失能媽媽”。術后,媽媽病情并不穩定,時常狂躁不安,偶爾還會動手打人,短短幾日就有2位護理人員離開,其中一位只待了2天,這令子女們無奈又焦急。那段時間可謂是一人失能,全家失衡。
為了照顧好行動不便的媽媽,家里組成了一個分工明確的小分隊:3名子女晝夜輪班陪護,4位親屬專職買菜、做飯、送飯,還有多位親屬給予“隨叫隨到”的幫助。
在家康復階段,除有4位子女晝夜輪班陪護外,還請了專業護理人員以及力氣較大的男性親屬協助,將病人扶下床,幫助病人清理個人衛生等,同時配備了多功能床、移位機等器械設備輔助。
照護期間,護理人員、家庭成員每天悉心照護,交流、總結照護經驗,使媽媽盡可能地生活舒心。
不管怎樣,由于此位失能老人子女多,且又在疫情期間,子女和親屬們有時間、有精力給予老人周全的照顧。在精心照顧下,媽媽在慢慢康復。
家人在醫院里全心投入,參與護理與喂營養餐。
為了照護好媽媽,家人在定時復診中制定了詳細陪護方案。經過悉心照料,曹媽媽現在已經基本康復。
這是一個家庭在照顧一位失能老人的真實寫照:一個完全失能老人一般需要兩位以上護理人員,還需要有生活輔助人員,會給家庭造成沉重的經濟、人力及精神負擔。特別是60歲以上城市老人家庭很多都為獨生子女家庭,基本上沒有能力比較好的解決失能、部分失能老人護理康復問題。
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2020年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95%的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由家庭成員照料,且子女不再是主要的照料者,一半以上失能老人由其配偶獨立照料。因為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差,照料專業度低,這樣的照料方式往往面臨種種困難,甚至還會對照料者產生負面影響。
問題還不止于此。研究發現,照料配偶增加了照料者發生抑郁、身體疼痛以及其他健康問題的可能性,照料時間長短對健康的負向影響有明顯作用,照料時間越長,負向作用越大。這暴露了社區嵌入式服務及其設施的短缺。《中國房地產報》和《人民政協報》通過調研后,在《社區居家養老現狀與未來趨勢報告》中深度解析了老年人居住社區急需的硬件配套需求。目前,超六成老年人獨立居住,社區康復設施有待完善。老年人對社區醫療服務如健康監測、送醫拿藥、家庭醫生服務的需求強烈。此外,社區老齡服務成為最大的“剛需”。調查報告顯示,44.5%的老年人傾向住在普通居民小區,他們能夠從社區參與中獲得最大化養老需求和心理滿足。現實則是,當前社區各項服務項目配置,與老年人的實際需求不匹配。
經過5年多的科學護理與康復,失能老人逐漸恢復了健康。
目前,中國老齡人口已超過2.5億,其中超過1.8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而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約4000萬。這組數據的背后是數千萬個家庭面臨的照顧失能、部分失能老人的現實困境,也是社會發展中不容忽視的負擔。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對此問題的解決,先后出臺許多政策文件。為進一步推動政策落實落地,《人民政協報》《中國房地產報》各地記者站開展深入調研,發動社會探討探索更有效的途徑。企業和社會需要認識到在社區建設“一老一小”驛站是剛需、是破解難題的關鍵,走出“社區+養老服務”模式和道路,大力增加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有效供給。
2022年1月11日,在中房報養老試點中心,《人民政協報》《中國婦女報》負責人等看望康復中的老媽媽。
如何破解這個難題并尋求到有效的解決途徑?
靠子女照護失能老人難以為繼。我們需要形成一種機制、體制,比如在新建小區或改造小區時留出200-600平方米空間實現社區養老,才是有力有效的保障。這是本人在五年照護和多次調研之后的突出感受。
“三心三導”日常護理標準
《中國房地產報》與《人民政協報》攜手全國百個城市、百家地方黨媒、百強房企、百強物業、知名醫療及康養機構等聯合發起了“中國優養驛站統籌建設推進”調研行活動,對北京、上海、廣州、濟南、青島、沈陽等地社區養老建設情況進行調研報道。
通過深入調研、思考、歸納、總結后,編寫了《中國養老驛站管理制度手冊》,并就今后發展提出建議:
1.相關政府部門未來應將“一老一小”優養驛站的自選項調整為公共投入的基礎項,確保服務場地規劃。
2.先從補齊養老設施的短板開始,從危改項目的總預算中支付有關基礎費用,各省市建立若干“一老一小”優養驛站試點項目,經濟條件好的城市、有一定基礎的城市,可以擴大試點。
3.“四級”書記應像抓脫貧攻堅工作一樣,齊抓共管驛站試點工作、促進養老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4.加強養老護工隊伍建設,提高專業化能力和水平。
5.探索建立相關標準體系。
要抓好“一老一小”優養驛站的試點先行,在全國3000人以上社區開展試點,經過試驗摸索出可行之路:
一是探索“一老一小”優養驛站建設統籌機制。
二是探索“一老一小”優養驛站建設可持續發展模式。探索建立政府引導與委托運行,市場運作和公眾參與的可持續實施模式。從政策扶持、產業對接到服務跟進等多角度給“一老一小”產業的升級及其縱深發展提供向前的動力。
三是探索“一老一小”優養驛站建設配套制度政策。創新產業土地規劃、開發建設、財稅、金融等相關配套政策。打通產業平臺中各環節之間的通路,實現資源互補,方便養老領域的市場主體參與到產業發展的進程中。
四是將老人日間照料與托兒照料融合,實行可分又可獨立的綜合體建筑。
五是探索成立優養驛站統籌集團,推動公司化運作,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
202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和自然資源部聯合下發《關于實施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工程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就《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工程實施方案》的主要內容、工作要求和申報條件等給出了明確規定,并要求各地方政府將此項工作納入到黨委政府議事日程。這彰顯了黨和國家切實解決“一老一小”問題的決心,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實實在在的重要舉措。《通知》要求:在城區常住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中選擇50個城市展開試點,每個試點城市要選擇100個左右的社區,建設嵌入式服務設施先行試點項目。
《通知》的出臺,將大力推動中國“一老一小”難題解決機制的建立,真正為人民群眾解決實際困難。未來,需要加強政策落實落地,讓好政策切實惠及民生。(栗文忠)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