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主席論壇
以供需適配為導向 推動高等教育破局變革
市場需求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風向標”和“導航儀”。《意見》提出“科學研判人才發展趨勢及供需狀況”,正是要求高等教育要以市場需求為前提,實現教育供給與社會需求的精準對接
高等教育作為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在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歷史進程中肩負重要使命。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構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首次從國家層面對高等教育供需適配問題作出系統性部署。這一舉措不僅為破解高校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提供了頂層設計,更從深層次回應了高等教育如何適應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命題。高等院校應積極響應《意見》要求,以供需適配為導向,從需求側、供給側、就業端協同發力,破解“教育供給”與“發展需求”的適配難題,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強人才支撐。
強化市場需求側對接,提升供需適配效能。市場需求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風向標”和“導航儀”。當前,“就業難”與“招工難”并存,本質上是高等教育供給與市場需求“錯位”的體現。《意見》提出“科學研判人才發展趨勢及供需狀況”,正是要求高等教育要以市場需求為前提,實現教育供給與社會需求的精準對接。要關注需求側,大力整合教育、人社、統計等部門數據,同時吸納主要招聘平臺的市場數據,建立覆蓋行業、區域、崗位的多維人才需求數據庫,打通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的信息壁壘,為高校制訂培養人才計劃提供精準導航。要研判需求側,可由相關部門組建專業的調研團隊開展市場調研,綜合運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準確把握產業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變化,為高校提前布局培養相關專業領域提供科學依據。要引領需求側,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引領社會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努力打破科技發展在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鴻溝,通過加快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一系列舉措,緊貼市場需求推動科研成果有效轉化、帶動關聯產業提質升級。
深化教育供給側改革,培育優質教育生態。深化教育供給側改革是破解人才供需矛盾的關鍵。當前高等教育領域仍存在的專業設置同質化、培養模式單一等問題,嚴重制約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意見》強調“以促進供需適配為導向”,其核心就在于推動高等教育從“閉門造車”轉向“開門辦學”。要落實辦學自主權,增強高校在人才引進、經費使用、專業設置、對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自主權,以便更好地做好市場變化對人才新需求的培養。要健全評價改革,優化高校學生評價指標體系,降低知識記憶性考核比重,增加學生在行業技能、實驗操作、創新研發以及團隊協作能力方面的考核比例;可嘗試將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成效作為教師評價的重要指標之一,引導教師創新教學設計,強化能力培養導向。要重塑學科生態,打破傳統學科壁壘,建立跨學科交叉融合機制,重點培育新興交叉學科專業;實施專業設置負面清單管理,堅決淘汰落后于時代發展的專業,集中資源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品牌專業,形成差異化發展的學科專業布局。要推進產教融合,加強與行業龍頭企業深度合作,共同制訂教學計劃、人才培養方案,把崗位需求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緊密對接,為學生提供更加貼近實際的教育環境,提升學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
重視社會就業端反饋,構建協同推進機制。就業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意見》明確“完善招生計劃、人才培養與就業聯動機制”,鮮明指出高等教育要實現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適配,必須打破招生、培養、就業三個關鍵環節的割裂狀態,構建全鏈條協同推進機制。要優化招生規模結構,立足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發展需求,動態調整招生規模和專業設置,重點擴大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現代農業等國家戰略急需領域人才培養規模,對就業率持續低于平均水平的專業實施縮減招生計劃,形成優勝劣汰的良性發展機制。要推動培養模式變革,聚焦實踐育人體系建設,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推廣“工學交替”“項目制教學”等創新培養模式,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打造校企協同育人共同體,實現教學內容與產業需求同步更新,切實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素養。要完善就業反饋機制,建立涵蓋就業率、薪酬水平、職業發展等多維度的反饋機制,將評價結果及時反饋到招生和培養環節。同時健全就業服務指導體系,為學生提供個性化職業規劃指導,形成“評價—反饋—改進”的良性循環,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民進成都市委員會主委、成都市政協副主席 楊建德)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