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政協動態
讓銀發經濟成為托起幸福晚年的堅實力量
——全國政協“積極發展銀發經濟”重點提案督辦調研綜述
調研組在湖北省武漢市調研適老化產品。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站在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大力發展銀發經濟,讓老年人共享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和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先后對發展銀發經濟作出重要部署,為做好新時期銀發經濟工作指明了方向。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部分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政協委員圍繞積極發展銀發經濟提交提案60余件。經全國政協主席會議審議通過,“積極發展銀發經濟”被確定為重點提案選題之一。4月21日至25日,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常務副主席楊震帶隊,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調研組圍繞“積極發展銀發經濟”在湖北省開展重點提案督辦調研,詳細了解當地工作開展情況,總結好經驗好做法,廣泛聽取意見建議,建睿智之言、獻務實之策,為助力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政協智慧和力量。
培育銀發企業規模
從“粗放式覆蓋”向“精細化匹配”升級
銀發經濟是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及為老齡階段做準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潛力巨大。
202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這是我國首個支持銀發經濟發展的專門文件。各地區、各部門立足實際積極探索實踐,推動為老服務和產品日趨多樣,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銀發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
此次調研過程中,委員們深入湖北多家適老用品企業、養老機構,真切感受到當前養老產業的巨大潛力。
醫療機器人、醫療可穿戴設備、醫療3D打印……走進位于武漢市的聯影智融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展廳,各式先進的醫療產品令人眼前一亮。“我們提供從診斷、治療再到康復、預防的全方位臨床診療整體解決方案。”該公司負責人介紹,“公司研發的柔性動態心電記錄儀等適老醫療器械入選了國家重點產業鏈標志性產品攻關任務。”
調研組認為,開發契合老年群體健康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是銀發經濟領域中具有可持續性的產業賽道。
位于宜昌市的安琪酵母公司對此做出了探索。委員們調研中了解到,該公司研發的產品已廣泛應用到功能性營養健康、抗衰老醫美等領域,富硒中老年奶粉、益生菌、酵母蛋白粉深受老年群體青睞。
近年來,湖北省通過發揮本地制造業產業基礎優勢,科學研判養老產品區域布局,大力推進優質企業梯度培育,支持人工智能、生物技術、可穿戴設備等技術向養老領域延伸,將銀發經濟作為惠民生、穩增長、促發展的新抓手。
“老年人是理性消費者,消費目標明確。若缺乏適配的產品和服務,他們不會輕易買單。因此,激發銀發經濟活力首先需要從供給端發力,為老年人提供相匹配的產品和服務。”全國政協常委、民政部原副部長唐承沛表示。
唐承沛建議,深化銀發經濟研究需要進一步細分市場,推動出臺旅居康養、老年文化產業等專項支持政策,大規模培育銀發經濟經營主體。要進一步強化科技賦能,深化新興智能技術、數字信息技術在養老領域的應用,精準洞察老年群體的消費偏好,研發出更貼近老人需求的產品,不斷優化養老服務供給,推動供給側從“粗放式覆蓋”向“精細化匹配”轉型升級。
“銀發經濟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衣食住行,還包括現代意義上的醫養康旅學。”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老齡協會原會長王建軍說。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王建軍提交了《關于制訂銀發經濟發展規劃的提案》,建議細分年齡層次,注重需求側和供給側、傳統產業和未來產業、硬件和軟件同時發力,明確銀發產業重點任務,建立銀發產業體系。
結合此次調研情況,王建軍認為,發展銀發經濟要加強對老齡產業發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勵企業加強健康養老服務,拓展研發和生產適用于老年人的智能康復設備、輔助器具、保健產品等。同時,完善市場準入機制,規范養老企業日常管理和監管,建立完善的服務質量管理體系,加強對服務人員的培訓和考核,為銀發經濟健康發展筑牢制度根基。
聚焦急難愁盼
從“生存保障”向“品質享老”轉型
面對龐大的老年群體,必須正視老年人特別是獨居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面臨的現實難題:一日三餐如何保障?居家安全怎樣守護?突發疾病或意外時,能否在黃金時間獲得有效救助?……這些民生痛點能否化解是檢驗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的重要標尺。
調研組組長、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主任劉家義表示,面對人口老齡化加速、消費需求升級的新形勢、新挑戰,要用改革的方法和創新的思維促進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加強頂層設計,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讓銀發經濟成為托起幸福晚年的堅實力量。
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推動老有所養從基本生存保障到高品質生活的轉變,是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在武漢市江漢區漢興街道的民航里社區,委員們看到了“一站式”綜合性養老服務模式的生動案例。
民航里社區于2023年7月引入區屬國有企業武漢吉年養老服務有限公司,在社區內打造了集短期托老、健康管理、居家養老幫扶、老年大學、中醫康養、“幸福食堂”于一體的民航里吉年頤悅中心。該中心共三層,設有21張養老床位,并針對有需求的老人提供上門助餐、適老化改造等服務,讓老人在家就可以享受專業的養老服務資源。
與民航里社區的養老模式略有不同,位于荊州市沙市區的頤正養老服務中心是通過公辦民營、服務外包的方式,打造的一家醫養融合機構。
“您今年高壽?”“在這里住得習慣嗎?”當調研組來到頤正養老服務中心時,正遇上鍛煉的何奶奶,大家不由得上前問候。
“我今年97歲啦!這里的護工們都很專業,也很熱心。我的孩子都在外地上班,我在這里吃得好、住得好……”看到這么多客人,何奶奶高興地同大家嘮起家常。
頤正養老服務中心是荊州市第一社會福利院在市政府、市民政局監督與支持下建立的。2017年,福利院通過公開招投標將院內兩棟大樓的養老服務項目,以服務外包的方式交由民辦機構運營。2019年,該機構還開辦了醫院,實現入住老人隨診隨治、醫養結合。
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專業支撐,醫養相結合,調研組對湖北優化養老服務供給格局的探索表示認可。調研組認為,通過社會資本參與,采用購買服務、多元經營等形式,能彌補政府提供養老服務不足的困境,確保養老產業可持續運營。
發展銀發經濟的核心要義在于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需求牽引供給,只有推動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深度協同,才能打通銀發經濟發展脈絡,釋放銀發經濟的無限潛力。”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張軍擴認為,政府要發揮規劃引導、政策扶持、標準制定等“有形之手”的作用,完善銀發經濟制度保障、優化養老資源布局;市場要發揮資源配置、創新供給等“無形之手”的效能,推動產品與服務迭代升級。
調研期間,調研組還關注到宜昌市已經試點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有了長護險的待遇支付,許多重度失能老人住進了定點護理機構,居家的老人也能得到更加專業化、規范化的護理服務,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大大減輕了經濟負擔。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原董事長白濤建議,要強化長護險制度頂層設計,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失能等級評估標準和責任認定機制,規范服務申請、評估、支付全流程管理。推動保險機構發揮專業優勢,加大養老金融產品創新研發力度,切實填補養老資金缺口。優化個人商業養老保險,讓產品更加通俗化、操作流程便捷化、收益結構穩健化,從而為廣大老百姓解決養老后顧之憂。
把握新趨勢新特點
從“老有所養”向“老有所為”延伸
伴隨人口隊列持續更替,受過良好教育的老年人口數量和占比進一步增加。調研組的共識是,低齡活力老年群體有很強的就業素質和從業意愿,是挖掘銀發經濟潛力的一支重要力量。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魯勇在日常工作生活和調研中常常聽到這樣的聲音:60歲至70歲的低齡活力老年人懷有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意愿和熱情,希望能以一定方式回饋社會,貢獻“銀發力量”。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魯勇提交了《關于高起點規劃高質量推動銀發經濟發展的提案》,呼吁發展銀發教育,珍愛銀發資源,拓展老年人終身學習的聯動渠道和服務平臺。
“銀發經濟要重視和服務‘老有所養’,也要促進和豐富‘老有所樂’,更要關注和支持‘老有所為’,統籌解決好老年保障不到位、老齡服務不全面、老齡資源閑置、服務供給相對單一等問題。”魯勇建議,一方面可通過開發適配型靈活就業崗位,為低齡活力老年人搭建發揮余熱的平臺;另一方面,聚焦老年群體精神文化需求,在志愿服務、興趣社群、文旅融合等領域開發多元化產品和服務,真正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第二師范學院院長鄭軍對此深表贊同:“低齡活力老年群體蘊藏著巨大的人力資源富礦,他們不僅專業知識扎實、身體素質良好,且擁有充裕的可支配時間。以退休教授、老中醫為代表的專業人才,憑借深厚的人生積淀與精湛的專業技能,完全能夠勝任心理健康教育、職業技能培訓等工作,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銀發智庫’。”
調研組同時也看到,我國銀發經濟在很大程度上還存在供需不匹配、品質不優、效益不佳等現實問題。對此,調研組提出,要深刻把握人口發展面臨的新趨勢新特點,明確銀發經濟行業范疇,從全生命周期的視角研究銀發經濟內涵、邊界、外延,持續改善需求側消費環境,強化供給側要素保障,多措并舉推動銀發經濟行穩致遠。
從政策到實踐,從線下到云端,此次調研所見折射出銀發經濟的無限潛力,給委員們留下深刻印象。委員們相信,銀發經濟必將實現高質量發展,照亮老年人奔赴美好生活的向往之路。
(文/圖 本報記者 劉彤)
編輯:李敏杰